 |
|
|
|
|
|
支讖譯經「法師」考=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Term Fa-shih(法師)in Lokaksema's Translations |
|
|
|
Author |
釋繼坤 (撰)=Shih, Chi-k'un (compose)
|
Source |
中華佛學研究=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
Volume | n.3 |
Date | 1999.03 |
Pages | 43 - 68 |
Publisher | 中華佛學研究所=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
Publisher Url |
http://www.chibs.edu.tw/
|
Location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支讖; 法師; 道行般若經; 般舟三昧經; 阿閦佛國經 |
Abstract | 本篇論文的特點是以文獻學方法,對「法師」一詞在初期大乘經的角色作探討,同時針對日本學者靜谷正雄的研究作進一步查證與補正. 所引用的文獻是三部支讖最早譯出的大乘經,即《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阿閦佛國經》,代表三部重要的初期大乘經典,以看出「法師」在西元二世紀前所扮演的角色.
本論文的貢獻可分三方面:第一. 找出初期大乘經典中「法師」的語詞來源是可能譯自三個不同的梵語詞,並非如靜谷氏所探討的結論,只有個來源. 第二. 對初期大乘經典「法師」提供新且比較清晰的概念. 以上二點補充現今佛學辭典有關「法師」的內容. 第三. 針對靜谷正雄的研究作出補正,其中論點包括大乘經典著者是「法師」作出反駁與論證,認為大乘經典的成立,很可能是從僧團中來; 同時說明大乘經的「法師」並非著者自稱,反而是一種尊稱,作為鼓勵「善男子,善女人」多受持讀誦大乘經的一種善巧方便. 除此外,本篇亦凸顯支讖譯經的重要性 -- 即是最早把大乘經翻譯成中文,且所譯出的都是重要的大乘經典,是為佛典研究之珍貴資料.
|
Table of contents | 一. 研究動機,主題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二) 近代學者研究評析 (三) 研究的主題與目的 二.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三. 論文結構 四. 結論 (一) 「法師」一詞梵語的可能來源 (二) 有關初期大乘「法師」的新觀點 (三) 補正靜谷正雄的「法師」研究 1. 有關「法師」的梵,藏語詞的論證 2. 有關「『法師』是大乘經的著者」的論點 3. 有關大乘經著者自稱為「法師」 |
ISSN | 1026969X (P) |
Hits | 1644 |
Created date | 1999.03.20; 2002.07.23
|
Modified date | 2017.07.24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