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Author |
陳宥瑜 (著)
|
Source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Date | 2024.09.28 |
Pages | 20 |
Publisher | 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Publisher Url |
https://homepage.ntu.edu.tw/~ntucbs/Default.html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單位: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Keyword | 種子理論; 心識轉化; 有漏與無漏; 善心所; 修行實踐 |
Abstract | 《成唯識論》深入剖析了唯識學中「種子」的理論,並探討其在心識轉化中的實際應用。這部經典揭示了心識中的潛在因素如何透過熏習和業行影響修行者的行為與心態,並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框架來理解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的特性及其在修行中的轉化過程。文章強調,從有漏到無漏的轉化對於修行者達到心靈的清淨和最終的解脫至關重要。 透過對業與種子關係的深刻理解,修行者能夠觀察並調整內心活動,從而減少惡業、增強善業,促進心識的正向轉化。善心所,如信、慚、愧、精進等,被視為修行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這些心所能夠促進智慧的生起,並引導修行者完成從有漏到無漏的過渡,達到究竟的解脫境界。文章進一步指出,對現代修行者而言,在實現這種心識轉化的過程中,觀照二空即我空與法空和實踐正法是至關重要的。心識的轉化不僅需要理論上的理解,更需要具體的實修指導,以在日常生活和禪修中實踐這些原理,幫助修行者達到心靈的解脫與覺悟。 |
Table of contents | 摘要 1 一、前言 2 二、業與種子的關係 3 三、有漏種子的概念與特性 5 (一)有漏種子的定義與熏習過程 5 (二)有漏種子的儲存與特 5 (三)有漏種子的熏習關係 5 四、無漏種子的概念與特性 6 (一)無漏種子的定義及性質 6 (二)無漏種子的「善」的澄清 7 (三)無漏種子的熏習關係 7 五、轉依的目的、實踐階段與最終成果 9 (一)破除我實與法實的智慧之道 9 (二)心識轉化的實踐方法 10 (三)從智慧到解脫的實踐 11 (四)轉依的目的與意義 11 (五)轉依的過程與實踐 13 (六)轉依的結果與四智相應的最終成就 13 六、善心所在轉依過程中的作用 15 (一)促進戒行的善心所及其作用 16 (二)精進與不放逸:修行中的動力與保護 17 (三)輕安與行捨:深化禪定的平和力量 17 (四)三善根之道通往智慧與慈悲 18 七、結語 19 參考文獻 20 原典文獻 20 中日文專書、論文 20
|
Hits | 12 |
Created date | 2024.10.28 |
Modified date | 2024.10.28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