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林鳳榆 (撰)
|
Date | 2004 |
Publisher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ntnu.edu.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Department | 社會教育研究所 |
Advisor | 李明芬 |
Publication year | 92 |
Keyword | 生死教育; 生命意義; 志願服務; 助念 |
Abstract | 本研究期待透過生死服務志願工作者諸多慈悲觀照的體現,以及深入了解其生命經驗的再現與生命意義感的轉化過程,突破傳統中國社會對死亡的迷思,鼓勵國人體驗生命最深層之終極意義,開展生死智慧,因之,本研究欲達成之研究重點如下: 一、 影響個人成為生死服務志願工作者之影響因素。 二、 生死服務志願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的經驗與體悟。 三、 生死服務志願工作者投入前後之轉變。 四、 生死服務志願工作者期待給予社會大眾之啟示。 基於前述之研究重點,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在訪問四位佛教生死服務志願工作者之後,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 生命意義的探詢有其時間先後順序,並且每個階段性的目標不同,一旦開始之後,就會持續不斷進行。 二、 人生受苦經驗的詮釋,端看個體是否會提出「積極面」的問題。 三、 宗教信仰實為現階段科學之外,足以克服人類生死問題的解脫之道,亦是生死服務志願工作者持續奉獻的高度精神力量。 四、 站在死亡第一線,是最直接傳遞死亡震撼給生死服務志願工作者的方式,並藉此讓志工重新定義生死。 五、 學中做,做中學,遇到問題再尋求解答,就是志工們最實際的服務表現。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針對生死教育相關實務工作所提之建議 1. 機會教育的重要。 2. 鼓勵分享,重視「感染力」的威力。 3. 學中做,做中學。 4. 協助提問「好問題」,再給予正向思考。 5. 透過描述「死後的世界」來提升個人對於死亡恐懼的免疫力。 二、後續相關研究方法之建議 1. 嘗試針對不同團體背景之志願服務工作者為研究對象。 2. 嘗試針對其他志願服務類型之志工為研究對象。 3. 建議深入研究「重要他人」對志工探詢生命意義感之影響。 4. 建議比較不同性別、婚姻狀態、家庭型態等變項對志工從事助念服務之影響。 |
Table of contents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8 第四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重點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死亡的相關概念與理論探討 11 第二節 志願服務相關概念與內涵 19 第三節 生命意義感的的意涵與其相關研究之探討 27 第四節 佛教助念服務內容淺介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6 第一節 研究取向 46 第二節 研究工具 46 第三節 研究程序與資料蒐集進度表 48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9 第四章 慈寧─從叛逆到溫柔的生命智慧 58 第五章 禪明─生命破裂處的靈性湧現 89 第六章 展業─點亮生命之途的明燈 107 第七章 啟慧─從心智到靈性的軌道轉換 129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個案分析比較 147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56 第三節 建議 159 參考書目 162 訪談同意書 167 訪談指引 168 表21 志願服務人員與專職服務人員之差異 25 表22 Frankl意義治療學與傅偉勳「生命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之異同 34 表23 佛教觀點的死亡階段與過程表徵 41 表31 研究時程與進度表 48 表32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 51 表81 個案分析比較表 148 圖 61 服務對象、志工及機構之間的三角體系 110 圖 82 佛教志工「學中做,做中學」 150 圖83 生死服務志工生命意義的探詢歷程與條件 152 |
Hits | 549 |
Created date | 2005.09.23 |
Modified date | 2023.01.16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