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太虛大師近代中國佛教復興運動的理念與實踐(1890-1947)=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ai Hsu's Buddhist Revival in Modern China(1890-1947)
Author 金思良 (撰)=Jin, Si-liang (compose)
Date1997
Pages307
Publisher國立中正大學
Publisher Url https://www.ccu.edu.tw/
Location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國立中正大學
Department歷史學系
Advisor傅述先
Publication year85
Keyword佛教復興; 近代中國; 太虛
Abstract本文試圖探討太虛一生所從事中國佛教復興運動的現代與傳統兩個面向 此二面向的淵源與演變,則可由從他自幼至出家的成長過程開始,隨清未至民國時局變化的諸項重大事件來加以檢視 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五四運動,國民革命,八年抗戰及抗戰後的國共消長等,這系列中國國現代化歷程的開展,著實對太虛中國佛教復興運動在理念上調整有著重要的影響 像是在辛革命時期,太虛以佛教的三大革命,即教理,教制,教產三者以呼應從事辛亥革命等知識份子所提出的西方的政治及社會革命,並且以上述革命的理念親自籌劃了數項佛教改革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東方文明將有復興之機,於是逐漸重視中國及東方的各種價值體系,特別是傳統中國佛教的理解與體悟,使其更加深佛法救 世的理念,並對過去所接受的西方思想產生懷疑的態度 就在此時期太虛完成了他中國佛教復興運動的藍圖即整理僧伽制度論 制度論中指明了維護佛教生存於世的方向即是鼓勵佛教徒積極入世參與社會上各種活動,自我充實 勿使社 會對佛教的排擠情緒擴大 另外則是整合過世鬆散的佛教僧界成立貫達中央及地方的佛教統一性組織,以代表佛界向政府爭取佛教生存的權益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青年,刊物等是五四運動推行上的重大力量 太虛利用此力量來推動他的佛教改革:隨後知識分子逐漸熱衷共產主義,太虛則進一步發揮禪宗重視勞動及工作的合理性,同時亦發揮了入世佛教的精神 國民革命成功太虛的改革理念中則有三佛主義的主張,顯然是將三民主義的形式加以學習後提出,並在統一全國後籌劃成立一統一的會 抗戰時期太虛則呼籲佛教界投入抗戰的行列,並以佛教金剛怒目的精神為佛教徒參與抗戰的行合理化 抗戰勝利後國內政黨的形 勢日趨複雜,太虛則考慮組織佛教的政黨,或是鼓勵佛教徒參政,使保護佛教更具效率,此處綜括了他隨順時劫及適應現代所做的理念上的調整

不過,太虛中國佛教復興的事業中亦有堅持傳統的原則 即是以信仰修證為主體,如對大乘起信論的堅持及維護即是他傳統主義型態的流露,另外,為維護佛教信仰的神聖性而反覆與胡適,梁啟超等佛學研究者及歐陽漸等支那內學院師生進行爭辯 為維護起信論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太虛採取了綜合融貫的方式找出起信論與知識份子所推的唯識學在義理上相通處 但在與佛學研究者爭辯及融攝佛學的著作中,發現太虛的思想雖融攝廣大但並不嚴謹,理論粗疏,舉證不足處所在多有 這些問題的發生與太虛堅持傳統主義的佛教及排斥中國現代過程中,西方科學及理性主義這兩股力量對佛學研究的影響有莫大的關係

太虛的中國佛教復興運動遭致失敗的命運,除國內各種政治社會環境不能配合外,傳統佛教界的排斥亦是原因之一. 不過傳統佛教界不肯合作,事實上與太虛的為人處世不夠圓滿及個性上過於孤傲有密切關係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及改革的範圍過於龐大等,亦為考量太虛失敗不可或缺的因素

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佛教改革的背景及問題意識的提出
  第二節 研究回顧及本文的架構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知識閱歷的成長 (1890-1911)
  第一節 少年時期出家前成長的艱辛
  第二節 太虛出家後的際遇及轉變
  第三節 新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章 政治革命與佛教革命 (1911-1914)
  第一節 太虛大師與辛亥革命
  第二節 民國的成立與太虛的佛教革命
  第三節 太虛與民國初年的政教環境
第四章 傳統與現代兼具的改革理念與實踐
  第一節 閉關時期的太虛大師 (1914-1917)
  第二節 僧伽制度的演進 (1915-1921)
  第三節 僧制的調整及太虛改革的再出發 (1921-1927)
  第四節 國民革命成功後改革理念的調適 (1927-1937)
  第五節 抗戰軍興與佛教改革事業 (1937-1945)
  第六節 抗戰勝利後太虛佛教組織的政黨化 (1937-1945)
第五章 太虛與大乘起信論考證者的衝突
  第一節 佛學考證者
  第二節 大乘起信論辨偽研究的發展
  第三節 太虛對起信論考證者的批評
  第四節 對歐陽漸等以唯識論評起信論的衝突
第六章 太虛與支那內學院居士的爭議
  第一節 法義上的爭議
  第二節 僧俗角色界定的爭議
  第三節 兩個學院的競爭
第七章 西行弘法及理念的調適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的局限
  第二節 向西方國家弘揚中國大乘佛教
  第三節 自歐美歸國後理念的調適與實踐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文獻
Hits535
Created date2000.12.14
Modified date2023.01.09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339001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