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從中古到近世的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研究
Author 胡國柱 (著)
Date2000
Publisher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Publisher Url https://www.ntnu.edu.tw/
Location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Department歷史學系
Advisor陳豐祥
Publication year88
Keyword淨土思想
Abstract淨土的意義是什麼?這是個意境上的問題,關鍵在於對生命本質的體認,同時這也涉及到生命理想、藝術的文化層次,值得作深入的研析及探討。然而,在一般人心中,淨土不外是佛教的「樂園」、「西方的天堂」、極樂國土或烏托邦等不同形式的「理想國」罷了。
人們對於「淨土」一詞的瞭解,尤其是有關它的「處所」方面,含攝甚廣。早期的梵文典籍,並不把「淨土」當作「處所」,而是「清淨國土」的菩薩行為。這個影響力所及的土地,自然包含娑婆世界 的此處。相反的,以阿彌陀佛為中心的傳統宗派,卻把極樂淨土視為遠在彼方的超越國土,「從是西方十萬億佛土」,要在人死時才能到達。另一個觀點則見於禪宗,把淨土視為菩薩的清淨心境。密宗則認為淨土是生命的心性相用 所表現的秘密莊嚴的宇宙萬象,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此即輪圓具足的真言淨土。然而,做為生命理想意境歸趣的「淨土思想」,不應只是學術上討論的課題,而是要在生活上深深落實,因此需對這古代的藝術話題作一番現代闡釋,使之成為生命對生命跨越時空的密合貼近,進而展現本有的生命情調與個人情懷。
以北美學界為主的西方佛學研究在八○年代以後開始出現方法論的反省與論辯,其方向大抵是由文獻學主流朝多元化而發展,然而,也有人擔心會因為重方法輕內容易流入淺簿學風。參見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台北:立緒文化,民88,頁172。
第三章〈魏晉南北朝的「格義佛教」〉,是就中國知識份子如何克服佛教經典中的文字障礙及對義理的探索作一介紹。行文著重指出格義佛教的特色及「有無之辨」與「性空之學」,證明「格義佛教」為佛教中國化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同時也從宗教心理學、宗教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了中國人如何接受外來的佛教,以及在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下如何促成佛教的中國化。
第四章〈唐宋佛教宗派的「淨土思想」〉,是針對從格義佛教到佛教的中國化所開展出來的唐宋佛教「淨土思想」,分析其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義理,並透視其中的淨土思想,如天台的一念三千思想,華嚴的無礙法界思想,禪宗的「唯心淨土」當下即是思想等。它們都發揮了「淨土思想」的極致理趣,以致佛教各派最後或多或少都染上習禪之風,之後又匯歸為淨土行。因此,本研究也特別提出淨土一宗的淨土思想,以印證釋迦一乘法教,也無非宣揚淨土法門。
第五章〈《維摩詰經》的「淨土思想」與唐宋士大夫的習禪風尚〉。在中國佛教史上,「唯心淨土」思想的闡揚與流傳,是佛教淨土觀念在中國發生轉型的重大標誌。「唯心淨土」認為眾生的本心就是佛國淨土,這種思想,顯然受了《維摩詰經》很大程度上的影響。
《維摩詰經》是公認的中國中古時代流行最為深入廣泛的佛教經典之一。在吸引世俗階層,尤其是貴族士大夫接受大乘佛教的信仰方面,這一經典發揮了持久和關鍵的作用。以居士面目出現的維摩詰所宣揚的不二義理,是淨土宗思想家所面臨的最為棘手也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就義理的層面而言,《維摩詰經》中「心淨即佛土淨」的基本立場和淨土信仰有著根本的對立,而此經的這一立場也一再被反對淨土宗理論的禪宗所支持。然而中古佛教藝術的實例卻又顯示出《維摩詰經》中的許多場景被當作淨土的理想境界來加以理解和宣傳。本章的重點在通過對隋唐時代佛教著作,特別是淨土思想家著作中對《維摩詰經》理論的闡述的分析來了解《維摩詰經》的理論與淨土思想如何在中古佛教體系被相互調和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所顯現的中國中古佛教之特點和危機。同時本章也將探討《維摩詰經》在中古佛教藝術中的表現形式和淨土信仰的普遍流行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從而為中國佛教影響的多層面性提供一個佐證。這個多層面性的社會現象之一,就是唐宋士大夫的習禪風尚。
第六章〈唐密的曼荼羅淨土思想〉。唐密的曼荼羅淨土思想,是筆者從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的演變過程中所觀察到的最圓滿的思想。此宗有具體的形上學,有存有的現象學,秘密莊嚴的悉地文化思想。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唐代法門寺塔半璧坍塌,在海內外引起學術界與佛教界的震動。僅餘半邊的殘塔巍然屹立,一時成為奇觀(附圖四)。為修復新塔,發掘塔基,一九八七年四月三日,終使沉睡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的唐代地宮重見天日,舉世僅存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李唐王朝最後完成的大唐佛教密宗佛舍利供養曼荼羅世界,以及數千李唐皇室供佛的絕代珍寶得以面世。這也是繼半坡文化、秦兵馬俑之後,人類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在社會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科技史、美術史、中外交通史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特別是法門寺地宮以繪畫、雕塑結合儒家禮制結壇,供養佛指舍利,聚集為金、胎兩部曼荼羅,輻射遍照,為唐朝盛行密教曼荼羅淨土思想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鐵證。
本文針對所討論的主題,均儘可能以新的理論(new understanding)在佛教文獻著作中整理、爬梳,以期能完整呈現「淨土思想」的生命情調、終極關懷。末了的餘論,則是本文五個專題的綜合總結。
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0
第二章 淨土--生命理想意境之歸趣 17
第一節 淨土在佛教中的意含及類別 18
第二節 教外的「淨土思想」 29
第三節 佛教淨土思想的演變 44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的「格義佛教」 65
第一節 格義佛教的興起背景 66
第二節「格義之學」對佛教的影響 72
第三節、「格義佛教」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 88
第四章 唐宋佛教宗派的「淨土思想」 93
第一節 天台宗的淨土思想 93
第二節 華嚴宗的淨土思想 113
第三節 禪宗的淨土思想 130
第四節 淨土宗的淨土思想及其影響 145
第五章 《維摩詰經》的「淨土思想」與唐宋
士大夫的習禪風尚 167
第一節 《維摩詰經》對「淨土思想」的影響 170
第二節 禪宗的「即心淨土」和「人間淨土」相即不二的理論 177
第三節 「淨土思想」的調和與禪宗淨土的生命情調 186
第四節 禪宗與唐宋士大夫的藝術思惟 197
第六章 唐密曼荼羅的淨土思想 213
第一節 印度密教之興起與法脈之東傳 218
第二節 唐密思想之特質 229
第三節 法門寺地宮重現之歷史意義 249
第七章 結論 257
附圖 261
徵引書目 269
Hits568
Created date2000.11.13
Modified date2023.01.17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345118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