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郭維茹 (撰)=Kuo, Wei-ju (compose)
|
Date | 2000 |
Pages | 118 |
Publisher | 國立臺灣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ntu.edu.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臺灣大學 |
Department | 中國文學系 |
Advisor | 梅廣 |
Publication year | 88 |
Keyword | 情態=Modal=Modality; 來=Lai; 去=Qu; 禪宗語錄=The Collected Sayings of the Zen Masters |
Abstract | “來”、“去”在漢語裡為趨向動詞(deitic verb),表示參照說話者位置,作向心、離心的運動。但是我們在唐宋時期的禪宗語錄發現許多“來”、“去”作為句末助詞的例子,它們已經沒有具體的趨向義,應該是一種句法標記。過去,學者們分別討論助詞“來”、“去”的功能,或用時間的觀念,或以動貌的觀點,都沒有辦法提出客觀且最具解釋力的說明。本文從情態句法體系的概念出發,希望能夠重新詮釋“來”、“去”的語法現象。 歷來中西方的學者,都傾向從語意或語用的觀點看待「情態」(modality)的概念。其實,「情態」應該不只是說話者態度的表現,它也可以和「時制」(tense)、「動貌」(aspect)一樣是一種句法範疇。近期梅廣先生(1999)提出了情態系統的理論,其內部架構分成實然和非實然(或已然/未然)二種對立範疇,實然指事實,非實然則包括可能、或然、必然、應然等模態。在全面觀察句尾詞“來”、“去”的用例後,我們認為“去”具有明顯的情態(modal)特質,而“來”與之相對,也標誌著情態範疇。底下分別敘述“去”和“來”的使用情形。 就《祖堂集》的材料作統計,句末助詞“去”有近乎九成的例子,不是用於假設狀況,就是和非實然的詞語一同搭配出現。有學者認為這些語境本身就帶有“將然”之意,並非“去”在起作用。但我們以為這樣的分布特徵正突顯“去”的情態本質。因為禪宗語錄某些單用“去”標明事態的例子,“去”本身就可以傳達“或然”、“必然”、“應然”之意。大體看來,句末助詞“去”皆表示某種前提下所作的推測,只是一種虛擬狀況,所指的事態不一定會發生。本文不用“將然”指陳“去”的語法意義,除事態不一定實現外,更因為時間概念不是“去”所表述的重點。它可以用在未來情況的預測,也可以用在過去或現在情況的推論上。可見,非實然情態才是它真正指涉的範疇。 “來”的出現環境恰恰和“去”互補,在句中常有過去時間詞,或“曾”、“有”等表示已然的詞語與之搭配,並且單靠“來”字就可傳達“事件在過去已經實現或發生”的意思。除了這些原因外,禪宗語錄還有同段文字分別使用“來”、“去”標示相對模態的例子。因此,我們將“來”也放到情態體系討論,推論它應該是個實然標記。就心理層面而言,“來”原指朝向說話者移動,進入說話者的控制範圍,所以用它來表示已然、已知的實際狀況,是件合理之事。相反地,“去”的趨向就是遠離說話者,超出說話者的控制區域,因而“去”字所標示的都是非實際狀況、對未知的推測。 在論文第四、五章部份,我們嘗試推究句末助詞“來”、“去”的形成過程,並描述其歷時發展。許多學者將“來”、“去”消亡的原因歸諸“了2”的廣泛使用,本文則主張“來”、“去”和“了2”是功能不同的句末助詞:“來”、“去”為實然、非實然情態的標記;而“了2”表示時間參考點,它只能取代中古以後“也”字的地位,不能替代“來”、“去”的句法功能。至於情態二分的觀念,現代漢語則改用詞彙手段表達。文末,我們歸結早期白話選擇趨向動詞“來”、“去”作為情態標誌的意義。“來”、“去”表示以說話者位置為絕對參照的空間概念,相應於時制語言以說話時間區分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概念,這應該反映了漢語身為情態語言“位”觀念特別發達的事實。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2 取材範圍和內容 1.2.1 禪宗語錄的內容形制 1.2.2 禪宗語錄的語言性質 1.3 句法範疇及架構 1.3.1 情態與時制 1.3.2 情態、動貌、動相 1.4 章節安排 第二章 「去」作為句末助詞的使用情況及意義 2.1 前人研究述評 2.1.1 李崇興(1990 2.1.2 陳澤平(1992) 2.1.3 曹廣順(1995) 2.1.4 綜合評論 2.2 “去”的使用情況 2.2.1 單用“去”表示非實然情態 2.2.2 “去”出現於假設句型 2.2.3 句中有將來時間詞或表示非實然的語詞 2.3 “去”作為非實然情態詞的條件 2.3.1 可搭配各種動詞類型 2.3.2 修飾整個事態 2.3.3 假設句前後分句皆能使用 2.3.4 時間指涉不是主要的語法意義 2.4 小結 第三章 「來」作為句末助詞的使用情況及意義 3.1 前人研究述評 3.2 “來”的使用情況 3.2.1 單用“來”表示實然情態 3.2.2 句中有過去時間詞或表示實然的語詞 3.3 “來”作為實然情態詞的條件 3.3.1 可搭配各種動詞類型 3.3.2 “來”與“過”的比較 3.3.3 可用於疑問句或假設句 3.4 小結 第四章 句末助詞「來」、 「去」的形成 4.1 何謂動相(phase) 4.1.1 前人的說法 4.1.2 綜合歸納 4.2 “去”的動相用法 4.2.1 禪宗語錄的動相詞“去” 4.2.2 唐代詩歌的動相詞“去” 4.2.3 現代閩語的動相詞“去” 4.2.4 與動相詞“來”的對照 4.3 句末助詞“去”的演變過程 4.4 句末助詞“來”的演變過程 4.5 小結 第五章 句末助詞「來」、 「去」的消亡 5.1 句末助詞“來”的歷時發展 5.1.1 兩宋時期 5.1.2 元代 5.1.3 明、清以後 5.2 句末助詞“去”的歷時發展 5.2.1 兩宋時期 5.2.2 元代 5.2.3 明、清以後 5.3 “來”、“去”消亡的原因 5.3.1 句末助詞“也” 5.3.2 “來”和“也”不同時出現 5.3.3 “去”和“也”可相連而用 5.4 用“來”、“去”標示情態的類型學意義 5.5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書目 |
Hits | 578 |
Created date | 2000.11.13
|
Modified date | 2023.01.16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