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鍾碧芬 (撰)
|
Date | 1999 |
Pages | 200 |
Publisher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3.tnua.edu.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Department | 美術學系 |
Advisor | 林保堯 |
Publication year | 87 |
Keyword | 鍾碧芬; 石佛三尊像; 尊像配置; 一佛二菩薩; 一佛二弟子; 三菩薩; 一菩薩二弟子; 圖像意涵 |
Abstract | 本文論述的主軸,實可分為二大部份:一為造像配置之類型,二為光背上圖像意涵試
首先,尊像配置的類型 (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三菩薩一菩薩二弟子),分就其結構意義進行析論,其中欲對一佛二弟子 (一菩薩二弟子)多所著墨,試從殘編片簡裡勾勒出蘊育此類型之思想養份,一窺二弟子之尊像性格及其所隱涵時代上 (或區域性)的特殊意義;二弟子像的重要性實因其對日後五尊像,七尊像的構成,具一承先啟後之關鍵性位置,頗具研究價值!
其次,則是以光背中所出現的圖像及其遞變現象,試予討論,進而,再以光背正中央的圖像為焦點,發現圖像出現呈現一似有跡可循的遞變現象,本文依此歸納出一序列,比對當時之佛教義理主張,發現其隱而未顯之重要意義。
頭光或背光正中央圖像作為分析對象之因,一來,是在光背上此部份的圖像有極明顯之變化; 二者,欲自圖像遞變之顯在現象,一探其背後隱藏之意涵,試圖與前面自尊像配置類型中所見的政治、社會和佛教界信仰和義理面的發展作一對照呼應。
將所有圖像解構後,再予以統整,作一全面性的思惟,實可發現:即使經過數千年的因緣流轉,造像仍不斷地屹立於宇宙長河中,然而,時空的隔闔與浩瀚的佛法大海,欲自藝術美,深入其精神 智慧之美,實非易事 造像呈現的不僅是表面可見動人的藝術美,千年來,它不斷地對過往的觀者說法,造像碑所在處實乃為一具體而微的佛國世界!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研究史與問題點之提出 第一節 研究史回顧 第二節 問題點的提出 第二章 一佛二菩薩 三菩薩之結構意義 第一節 尊像配置之源流與發展 壹 一佛二菩薩 一 犍陀羅系與秣菟羅系的一佛二菩薩 二 中土初期的一佛二菩薩 貳 三菩薩 一 犍駝羅系與秣菟羅系的三菩薩像 二 中土的三菩薩像 第二節 試析圖像意涵 一 主尊之類別 -- 佛 1 釋迦 2 彌勒 3 無量壽 二 主尊之類別 -- 菩薩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一佛二菩薩 一菩薩二弟子之結構意義 第一節 北朝前的一佛二第弟子像 第二節 北朝一佛二弟子像之結構性表現兼論 -- 一菩薩二弟子像 一 一佛二弟子像 二 一菩薩二弟子像 第三節 試析圖像意涵 一 印度之二弟子像 二 中土之二弟子像 第四節 從弟子像試析當時佛教之發展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試析圖像的遞變及其意涵 第一節 圖像試析 -- -- 以龕所見之圖像為主 一 構圖與造型來源 二 構圖類型 第二節 圖像意涵 1 經典上之意義 2 從圖像之遞變試析其內在意涵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附錄一 附錄二 |
Hits | 410 |
Created date | 2000.11.23
|
Modified date | 2023.01.16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