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當代臺灣淨土教法的發展
Author 釋修善 (著)=林美滿 (au.)
Date2002
Pages193
Publisher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Publisher Url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Location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Department宗教學研究所
Advisor黃運喜
Publication year90
Keyword持名念佛; 一心不亂; 居士佛教; 淨業三福; 淨念相繼; 往生淨土
Abstract光復後,大陸佛教逐漸湧進台灣,緇素大德先後來台弘法,締造台灣佛教充沛發展,蓬勃脈動的新契機。淨土法門在時代及環境的條件下,以「簡單、易行、當生成就」的發展優勢,深得人心,普及民間。台灣地區淨土思想的傳承以印光大師倡導「五經一論」的思想基礎為主流,緇素大德奔波弘揚,不僅推動了台灣佛教的迅速起飛,更促進了淨土法門的發揚光大。
淨土法門脈動的過程中,衍生出與其他思想互動的關係和影響,其中頗具爭議性的論題是陳健民提出「消業往生」的議論,凸顯與「帶業往生」的思想差異。又,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顛覆了傳統的淨土信仰,提出不同面向的思考。光復後,李炳南居士來台弘揚淨土法門,除了推動「念佛法門」的實踐,影響廣大群眾外,他創設的台中佛教蓮社及聯體機構投入各項文化、社教、慈益等佈教活動,深入社會各階層,影響深遠,躍登為台灣「居士佛教」發展的尖峰。
淨土法門在台弘化的歷史進程中,淨土法門的倡導者,以不同的思想特質和實踐面向熱絡的在各地展開弘法活動,本文依淨土思想特色及行持導向的不同歸納為三大類說明:第一類是專弘淨土者,以李炳南居士、煮雲法師、智諭法師、妙蓮法師為具有代表性的弘揚者。第二類是律淨雙修者,提出道源法師、懺雲法師、廣化法師三位代表性人物,並說明在律淨雙軌修持的弘化下,所產生的影響力。第三類說明禪淨雙修,導歸淨土的實踐者,以證蓮法師和廣欽法師為代表。此外,淨空法師弘揚淨土法門,有別於歷來倡導者的思想傳承,提出不同的主張,以《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作為淨業修行的依據。
弘揚淨土思想的具體模式,主要以提倡「持名念佛」的修行為核心,歷來宗師大德不斷提示行者發起「了脫生死」、「當生成就」的炘厭心,念佛要成就一心不亂的境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平日念佛功夫的養就,培養定課念佛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除正行外,修持淨業三福,聚積福德因緣,諸祖勸勉:「萬善同歸,導歸極樂。」,以成辦信願行資糧,回向發願往生西方淨土。目前,各淨土道場積極投入「助念」、「打佛七」、「念佛會」以及文化事業和講經佈教,熱絡的開展出淨土法門在台弘化的繽紛樣貌。
台灣佛教發展進程中,淨土法門的傳佈與禪宗、律宗、人間佛教、居士佛教交互運作,透露出歷史傳衍及思想實踐的融合趨向,但是,淨土法門在台灣佛教仍明確體現出主流思想的代表。
淨土法門的推展弘化大計,必須關注培育淨土專宗解行相應的弘法人才,才能落實淨土法門弘化的機制,彰顯法門特勝的功德。在淨土思想的實現方面,從開展社會淨化的進路,以淨土思想為出發,妥切關注「道德重建」、「生命關懷」、「社會關懷」、「臨終關懷」的實質弘化,以體現淨土教義為本懷。
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戰後社會背景暨佛教環境 1
壹、日本佛教勢力的萎縮 1
貳、台灣齋教的發展產生困境 1
參、大陸佛教的重建 2
第二節 光復後台灣佛教的發展 2
第三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前人研究成果 3
第二章 淨土法門的發展 9
第一節 淨土念佛法門的淵源和勃興 9
壹、五經一論為主軸的思想開展 9
貳、印光大師淨土思想的傳承 12
參、其他經典思想的影響 14
肆、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 16
第二節 淨土法門與其他思想的互動 20
壹、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 20
貳、居士佛教 30
參、人間佛教 37
肆、禪淨融合 43
第三章 專弘淨土 49
第一節 李炳南居士 49
壹、生平事略 49
貳、思想特色 51
參、培育人才 53
肆、念佛主張 54
伍、弘化成果 58
陸、結論 60
第二節 煮雲法師 60
壹、生平事略 61
貳、思想特質 61
參、行化成果 64
肆、僧教育才 66
伍、結論 67
第三節 智諭法師 68
壹、生平事略 68
貳、淨土思想 69
參、解行實踐 80
肆、內修外弘 80
伍、結論 85
第四節 妙蓮法師 86
壹、生平事略 87
貳、思想特質 87
參、弘化成果 93
肆、結論 94
第四章 淨律雙修 97
第一節 道源法師 97
壹、生平事蹟 97
貳、思想特色 98
參、弘化成果 101
肆、結論 102
第二節 懺雲法師 103
壹、 生平事略 103
貳、思想特質 104
參、實踐法門 117
肆、弘化成果 121
伍、結論 122
第三節 廣化法師 123
壹、生平事略 123
貳、思想特質 124
參、行化成果 128
肆、結論 131
第五章 禪淨雙修及不同意見 133
第一節 證蓮法師 133
第二節 廣欽法師 133
壹、生平事略 133
貳、思想特質 134
參、隨緣教化 138
肆、結論 139
第三節 淨空法師 140
壹、生平事略 141
貳、思想特質 142
參、弘化成果 146
肆、結論 151
第六章 弘揚淨土思想的具體模式 153
第一節 淨土法門的安立─持名念佛 153
壹、生死心切 155
貳、定課念佛 155
參、導歸極樂 156
第二節 臨終助念 156
壹、印光大師開示「臨終三大要」 157
貳、助念規則 159
第三節 結七熏修 162
第四節 定期念佛會 165
第五節 淨土文化事業 167
第六節 講經佈教及其他 168
第七章 結論 171
參考資料 179
Hits328
Created date2023.04.13
Modified date2023.04.13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68798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