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楞嚴經正脈疏》與《楞嚴經圓通疏》諍論之研究──以「四決定義」與「四不決定義」為主 |
|
|
|
Author |
雷承平 (撰)=Lei, Cheng-ping (compose)
|
Pages | 238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nccu.edu.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政治大學 |
Department | 宗教研究所 |
Advisor | 熊琬 |
Publication year | 102 |
Keyword | 《楞嚴經》=Śūraṅgama Sūtra; 《正脈疏》=Zheng Mai Shu; 《圓通疏》=Yuan Tong Shu; 交光真鑑=Jiaoguang Zhenjian; 幽溪傳燈=Youqi Chuandeng; 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 根性=awareness of sense organs; 見精=visual awareness; 二決定義=Two Decisive Factors; 二種根本=Two Fundamental Roots; 天台止觀=Zhiguan of the Tiantai School; 華嚴宗=the Huayan school; 一心三觀=Three Meditations of One Mind; 耳根圓通=Meditation on the Organ of Hearing |
Abstract | 本文主要在探討《正脈疏》(交光真鑑法師所著)與《圓通疏》(幽溪傳燈法師所著)之間的諍論。而造成二疏諍論最主要的原因,是雙方對於以天台宗止觀法門來注解與修證《楞嚴經》是否適當,完全持對立的立場所致。因此,雙方對《楞嚴經》「解」「行」宗旨的解釋上,也因立場不同,而產生諸多諍論。因此,如何釐清並解決二部疏之間的諍議,便成為本論文研究的主要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導論將整個研究分成二個進路來進行。先從雙方產生諍論的「結果」,依經典原意來評斷孰是孰非,以期解決結果上的諍論;然後再依評斷的結果進一步分析諍論產生的「原因」。希望藉由從「因」與「果」二個進路的考察所呈現出來的研究成果,能消弭長久以來的「楞嚴之諍」。 第二章到第五章的研究,便是依經典本意來解決諍論「結果」的進路來進行。第二章的內容是從二疏產生眾多的諍論中,搜集重要的議題來進行探討,並逐一說明雙方對同一議題的不同看法,以釐清彼此的立場與觀點。然而,為使問題意識能聚焦以求進一步解決二疏的諍論,再將辯證重心集中於《正脈疏》「四決定義」與《圓通疏》「四不決定義」的諍論上。此部分為雙方「用根」與「用識」的修行路線之爭,內容也與《楞嚴經》解行宗旨密切相關。而第三章與第四章則是以考察《楞嚴經》「解」與「行」的本意與宗旨為主,內容各以「二種根本」與「二決定義」為主軸而展開討論,以作為第五章評斷二疏諍論的準則。經過第五章「四決定義」與「四不決定義」的辯證後,本文發現《正脈疏》「四決定義」的主張確實是符合《楞嚴經》的解行宗旨;而《圓通疏》以「四不決定義」對於《正脈疏》「四決定義」的批評不但皆為無效,而且自己在論述上也發生「不符合經典原意」、「自我矛盾」與「誤解、誤讀真鑑本意與忽略自己論述的缺失」等嚴重問題。 第六章則是依據第五章評斷後的結果,再進一步探討諍論產生的原因為進路。內容則是以探討天台與華嚴二宗與《楞嚴經》在心性論與修行方法論上的比較,以及宗派意識是否對傳燈與真鑑在注經時造成影響,以釐清諍論產生的原因。經第六章的研究後發現,華嚴宗與《楞嚴經》彼此的解行宗旨是較為相契的,也證明真鑑以華嚴宗來解經是較為適當的選擇。但真鑑在解經時運用到華嚴宗教義的部分其實非常少,解經的原則也是以《楞嚴經》原意為「主」,華嚴教義為「輔」的立場來補充說明,所以本文認為真鑑在注經時受到宗派意識的影響可說是非常有限。另外,透過華嚴宗判教的判釋結果得知,以「根性思想」為核心的《楞嚴經》是一部以大乘「終教」如來藏思想為主體的經典(亦兼華嚴圓、頓二教思想)。然而,「終教」如來藏思想在天台判教思想中是被歸於「別教」,而「別教」教義本來就是別異於天台「圓教」教義。因此,若以天台宗的教義來看,要以天台「圓教」教義來注解與修證解行宗旨以「別教」教義為多分的《楞嚴經》,實為不太合適的選擇。 因此,造成傳燈在論述上的諸多問題與產生二疏爭論的主要原因在於,《楞嚴經》主要的解行宗旨與天台圓教思想本來分屬於二個不相契的理論系統。但傳燈為了替天台宗「雪謗」,加上其宗派意識又凌駕於《楞嚴經》本意,強行注解之下,自然會產生第五章評斷後的結果。 透過本文分別從二疏諍論產生的「結果」與「原因」這二方面所呈現出來的研究成果,皆能解決果上的諍論與釐清諍論產生的原因,確實有助於解決長久以來的「楞嚴之諍」,也成為本論文在學術研究上的實質貢獻與價值之處。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dispute over the two sets of annotations deriving from Śūraṅgama Sūtra between Dharma Master Jiaoguang Zhenjian’s交光真鑑Zheng Mai Shu正脈疏(The Text-based Annotation)and Dharma Master Youqi Chuandeng’s幽溪傳燈Yuan Tong Shu圓通疏(The Enlightenment-based Annotation). It focuses on the controversies over the two annotations of the completely opposite stands towards whether it is appropriate to annotate and practice Śūraṅgama Sūtra based on “Zhiguan”止觀(Buddhist meditation)of the Tiantai School天台宗(a school based on the Lotus Sūtra in Chinese Mahāyāna Buddhism). Therefore, in the light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jie”解(teachings)and“xing”行 (practice) in Śūraṅgama Sūtra, their attitude are different, thus having caused a few debates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and resolve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 Zheng Mai Shu and the Yuan Tong Shu. The first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irst, it tries to resolve the disputes by analyz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Śūraṅgama Sūtra; second, it explains what motivates the rise of the disputes. In this way, the paper will focus on both the “Cause” and the “Result” of the disputes and help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the disputes. From chapter 2 to chapter 5, they clarify the result of the disputes by expound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Śūraṅgama Sūtra. In chapter 2, a list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within the disputes is provided and a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t ideas given in order to draw a clear picture from both sides. To understand the disputes better and to make it more representative, the foci are put on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the “Sijue dingyi” 四決定義(Four Decisive Factors)and the “Sibujue dingyi” 四不決定義(Anti-Four Decisive Factors).This par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isputes of using “liugen” 六根(sense organs)and “liushi” 六識(the sixth consciousnes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rticular goals of teachings and practice of Śūraṅgama Sūtra. Chapter 3 and chapter 4 further explore the particular goals of teachings and practice of Śūraṅgama Sūtra through the discussion in accordance with “Erzhong genben” 二種根本(Two Fundamental Roots)and “Erjue dingyi” 二決定義(Two Decisive Factors), the content of this chapter is to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inal remark in chapter 5. Chapter 5 further discusses the ideas between the “Four Decisive Factors” and the “Anti-Four Decisive Factor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cept of the “Four Decisive Factors” from the Zheng Mai Shu is indeed consistent with the core doctrine of Śūraṅgama Sūtra. |
Table of contents |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凡例 vii 目次 ix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5 第三節 相關研究的學術回顧與評述 7 一、中文方面的研究 8 二、日文方面的研究 18 第四節 研究進路、範圍與方法 23 一、研究進路 23 二、研究範圍 24 三、研究方法 25 第五節 各章要旨 27 第二章 考察《正脈疏》與《圓通疏》之相關諍論 31 第一節 真鑑說明「正脈」的意義與《正脈疏》首尾相應、前後貫通的理由 31 第二節 雙方對「楞嚴大定」總名與「奢摩他、三摩、禪那」三別名的辯證 33 一、 雙方對「楞嚴大定」總名的辯證 33 (一)真鑑對「楞嚴大定」總名的定義 33 (二)傳燈反駁真鑑認為天台止觀非自性定 36 二、雙方對「奢摩他、三摩、禪那」三別名的辯證 38 (一)真鑑對「奢摩他、三摩、禪那」三別名的定義 38 (二)傳燈反駁真鑑以初、中、後三時來立三別名 43 第三節 雙方針對《會解》首尾不相應、前後不貫通的辯證 44 一、問答不相應 44 (一)真鑑評批《會解》「問答不相應」 45 (二)傳燈反駁《正脈疏》「問答不相應」 46 二、科釋不相應 48 (一)真鑑評批《會解》「科釋不相應」 48 (二)傳燈反駁《正脈疏》「科釋不相應」 51 三、破識不決定 53 (一)真鑑評批《會解》「破識不決定」 53 (二)傳燈反駁《正脈疏》「破識不決定」 57 四、顯見不決定 60 (一)真鑑評批《會解》「顯見不決定」 60 (二)傳燈反駁《正脈疏》「顯見不決定」 65 第四節 「四決定義」與「四不決定義」 66 一、真鑑總結此經成「四決定義」 66 二、傳燈反駁「四決定義」成「四不決定義」 67 第五節 小結 68 第三章 《楞嚴經》中關於「解」之教理論述 73 第一節 月影 73 一、第六識的體性 73 二、第六識的定義 75 三、第六識所在之處所 76 第二節 第二月 78 一、第二月的定義 78 二、第二月的體性 84 (一)第一番:指見是心 85 (二)第二番:顯見不動 86 (三)第三番:顯見不滅 87 (四)第五番:顯見無還 89 (五)第六番:顯見不雜 90 (六)第七番:顯見無礙 90 三、第二月所在之處所 92 (一)近具根中 92 (二)遠該萬法 94 第三節 真月 98 一、 真月的定義 98 二、真心的體性與所在之處所 99 (一)真心非一切法 99 (二)真心即一切法 100 (三)真心與一切法即非圓融 101 三、無明依真心而起 102 (一)無明的體性與生起之因 102 (二)因無明而妄生的三種相續 104 四、無明滅則真心顯 106 (一)因緣法非第一義諦 107 (二)離緣──不隨分別 108 (三)離見──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110 (四)無明滅後是否會再生 111 第四節 小結 112 第四章 《楞嚴經》中關於「行」之教理論述 115 第一節 「二決定義」之意義 115 一、第一決定義──以因同果 116 (一)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116 (二)去泥純水喻 117 二、第二決定義──從根解結 118 (一)六根即是「結」 118 (二)六根形成之原因:因「塵」而起 120 (三)如何「解」結 121 1.解結亦從六根入手 121 2.根不緣塵即「解」結 123 3.只須一門深入,就能入一解六 124 第二節 選擇圓通「根」與圓通「法門」之重要性 124 一、 六根之功德差別 124 二、 文殊菩薩獨選耳根圓通的原因 126 三、 觀音菩薩如何修證耳根圓通法門 130 第三節 小結 132 第五章 「四決定義」與「四不決定義」之辯證 135 第一節 關於見性、見精、根性定義之釐清 135 一、 《楞嚴經》對見性與見精的定義 135 二、 《正脈疏》對見性、見精、根性的定義 137 三、 《圓通疏》對見性、見精、根性的定義 139 第二節 「決定不用識心」與「不決定不用識心」之辯證 141 一、 《正脈疏》主張「決定不用識心」 142 二、 《圓通疏》主張「不決定不用識心」 144 第三節 「決定認取根性」與「不必如交光決定認此根性」之辯證 145 一、 《正脈疏》主張「決定認取根性」 146 二、 《圓通疏》主張「不必如交光決定認此根性」 147 第四節 「決定不用天台止觀」與「不決定不用天台三觀」之辯證 151 一、 《正脈疏》主張「決定不用天台止觀」 151 二、 《圓通疏》主張「不決定不用天台三觀」 153 第五節 「決定推重耳根圓通」與「不決定如交光所推重耳根」之辯證 156 一、 《正脈疏》主張「決定推重耳根圓通」 156 二、 《圓通疏》主張「不決定如交光所推重耳根」 158 第六節 小結 162 第六章 造成《正脈疏》與《圓通疏》諍論原因之探究 169 第一節 真鑑與傳燈注解《楞嚴經》背後的宗派意識 169 一、真鑑著《正脈疏》的初心與為何及如何運用宗派教義來注經 169 二、傳燈著《圓通疏》的初心與為何及如何運用宗派教義來注經 174 三、小結 179 第二節 天台止觀教義是否符合《楞嚴經》解行宗旨 181 一、《楞嚴經》與天台宗心性論的比較 181 (一)天台宗的心性論 181 (二)《楞嚴經》的心性論 191 二、《楞嚴經》與天台宗修證法門的比較 196 (一)天台宗的修證法門 196 (二)《楞嚴經》的修證法門 198 三、 小結 199 第三節 探討《楞嚴經》中「根性思想」與華嚴宗判教思想的交涉 201 一、華嚴宗思想與《楞嚴經》的交涉與華嚴判教思想的重要性 202 (一)華嚴宗思想與《楞嚴經》的交涉 202 (二)華嚴宗判教思想對如來藏思想的貢獻 204 二、探討華嚴判教中始、終二教在第八識立論上的差異 207 (一)從「釋名」來比較始、終二教的差異 207 (二)從「法相」來比較始、終二教在第八識立論上的差異 209 1.始教之法相 209 2.終教之法相 211 三、《楞嚴經》中「根性思想」與華嚴判教思想的交涉 214 四、小結 216 第七章 結論 217 第一節 研究成果概述 217 第二節 學術貢獻的評估 222 第三節 研究成果的侷限與未來展望 223 參考書目 229 |
Hits | 164 |
Created date | 2023.05.29 |
Modified date | 2023.05.2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