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窺基的知識論 -- 以「三性」和「四分」之關係為中心=A Study of Kuiji's Epistemology --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Natures" and the "Four Aspects"
Author 趙東明
Source 「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Date2008.11.22-23
Pages225 - 260
Publisher台大文學院暨佛學研究中心;蒙古國立大學外語學院
Location臺北, 臺灣 [Taipei, Taiwan]
Content type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Language中文=Chinese
Note合辦單位:聖嚴教育基金會/佛光大學/「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計畫;執行計畫:國立台灣大學與蒙古國立大學學術交流計畫;地點:台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佛光大學雲起樓406室
Keyword三性; 四分; 能遍計; 所遍計; 轉依; 佛教知識論
Abstract本論文以護法(Dharmapala,約6世紀頃)《成唯識論》及窺基(A.D.632~682)《成唯識論述記》的第一手文獻為中心,定廣泛參考國際學界的研究,認為:(1)、虧基繼承護法之說將「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每一認識與心、心所的「四分」,都視為是屬於「依他起性」,並在此「依他起性」上進一步產生執著,才有我、法,及「能取、所取」的虛妄分別。這不同於真諦(Paramarth,A.D.499~569)的譯作將能分別(識)視作「依他起性」(真諦譯「依他性」),而將所分別視作「遍計所執性」(真諦譯「分別性」)。(2)、這之中,對「三性」,特別是「依他起性」理解的不同,關鍵在於,真諦繼承安惠(慧)(Sthiramati,A.D.470~550)心識的「一分」說,而沒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四分」的認識單元。(3)、而窺基的知識論,則建立在「四分」說這四個是單元上,並以此與「三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做聯結,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論,因此和真諦譯作的解釋不同。此點亦可說是理解今、古唯識學之爭的關鍵之一。(4)、筆者認為唯識學最早的「三性」說,《解深密經》以「三時教判」詮釋「空」的立場提出的「三相」說,和《成唯識論》及窺基以「三性」不離心識的的「唯識」立場來論述,有所不同。(5)、本論文還針對《成唯識論》及窺基對「遍計所執性」的記述,論述難陀(Nanda,約5、6世紀頃)、安惠、護法各家不同的說法。(6)、最後,筆者提出幾個問題與方向,並嘗試回答:以「蛇、繩、麻」的譬喻,說明「三性」;「轉依」與「三性」—知識論立基於解脫學、佛教知識論的型態—一種經驗主義或實用主義。「四分」—同樣存在於凡夫的「分別」認識與聖者的「無分別智」之間。

Table of contents
一.前言
二.唯識學派最早的「三性」說:《解深密經》「三時教判」對「空」的詮釋
1.「三性」說概觀
(1)「三性」的譯詞
(2)「三性」在唯識典籍中的概要意義
2.唯識學最早的「三性」說—《解深密經》「三時教判」詮釋「空」義下的「三相」及「三種無自性性說」
(1)「三性」說的源流
(2)《解深密經》的「三相」說
(3)《解深密經》的「三種無自性性」
三.《成唯識論》及窺基《述記》對「遍計所執性」的理解
1.《成唯識論》及《述記》中難陀對「遍計所執性」的觀點
2.《成唯識論》及《述記》中安惠、護法對「遍計所執性」的解讀
(1)《成唯識論》及《述記》中安惠對「能遍計(識)」的解讀
(2)《成唯識論》及《述記》中護法對「能遍計(識)」的解讀
四.「四分」與「三性」
1.護法的「四分」說
2.識體(「自證分」)轉變初「相分」、「見分」—以「四分」的立場論「遍計所執性」與「依他起性」之差異
(1)《述記》中護法的觀點
(2)《述記》中安惠的觀點
(3)安惠與護法之觀點的差異
3.艾倫.史彭伯格所提出之於窺基的「三性」詮釋模型及其檢視
(1)艾倫.史彭伯格所提出之於窺基的「三性」詮釋模型
(2)筆者的檢視—從「三性」之「非一非異」來談
五.結論—問題之所在
1.「蛇、繩、麻」與「三性」、「四分」
(1)「蛇、繩、麻」—「三性」之譬喻
(2)「四分」皆不離心、心所,而為「依他起性」
2.「轉依」與「三性」—知識論立基於解脫學?
3.佛教知識論的型態———一種經驗主義?或實用主義?
4.「四分」—同樣存在於凡夫的「分別」認識與聖者的「無分別智」之間?
Hits2070
Created date2008.11.27
Modified date2013.07.19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169467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