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黃國清
|
Source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Date | 2009.03.28 |
Publisher | 世界佛教論壇籌備辦公室=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World Buddhist Forum |
Location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Abstract | 中國傳統佛教寺院不乏高僧住持、僧員眾多的大型十方叢林,因古代處於相對靜態的社會與經濟環境,組織結構並不複雜,道場職務基本上依功能而分化。根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記載,統理一寺的最高職位是住持,下設東序六知事(都寺、監寺、維那、副寺、典座、直歲)與西序六頭首(首座、書記、知藏、知客、知浴、知殿),分頭掌管寺院的法務活動與重要事務。在這些職事之外,負責生活起居事務者如寮主、凈頭、園主、磨主、水頭、炭頭等,以及與寺院經濟關聯密切的化主(向施主勸化)、莊主(管理田產租佃)、諸莊監收(收取租金)等。整體而言,寺院活動與經濟來源甚為單純,支出以維護寺院殿舍、支援僧眾日用與舉辦法會節慶等為主,各項職務只要能夠找到稱職者擔任,寺院即可正常運轉。當代台灣地區採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政府不干預宗教活動,讓各宗教憑藉自己的力量發展。在佛教界長期積極努力之下,教務非常隆盛,興起幾處大型佛教道場,具代表性者如總部設在南部的佛光山、東部的慈濟教團、北部的法鼓山、中部的中臺山(依創辦時間排列)。還有規模不及上述四大道場,但也在台灣各地擁有多處據點的一些佛教教團。這些道場沒有來自國家頒賜或曆代累積的豐厚寺產,憑著創建法師率領弟子們胼手胝足,從一磚一瓦建造簡樸佛殿僧房開始,逐步增大規模,分院、別院分佈于台灣各鄉鎮,進而拓展到海外。這些寺院所從事的文化教育、慈善救濟等入世事業的規模遠非古代寺院可比,工作內容專業,所需資源龐大,成效必須取得佛教居士與社會大眾的認可,始能源源不斷獲得推展事業的經濟資源。如果繼續採行傳統佛教叢林的修行觀念與組織結構,則無法應付當代處於變動環境中的新式佛教事業,因此,如何兼顧佛法實修與入世事業,在傳統叢林制度的基礎之上,養成專業的管理人才,將現代營利和非營利機構行之有年的管理實務整合於組織運作中,是當代大型佛教道場追求永續經營所面對的巨大挑戰。 |
Hits | 1697 |
Created date | 2009.05.08 |
Modified date | 2015.08.24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