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王熙元
|
Source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
|
Date | 1995.07 |
Pages | 193 - 212 |
Publisher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變文=Bianwen=Buddhist Stories Retold; 禪學=Study of Zen; 禪宗=Zazen Buddhism=Zen Buddhism=Son Buddhism=Chan Buddhism; 頓悟=Immediate Enlightenment=Immediate Understanding; 參禪; 修持; 佛教; 佛; 中陰身=中有=intervalic Existence=Antara-Bhava=Bardo; 小說 |
Abstract | 本文旨在從唐未詩學中「以禪喻詩」的風潮,析論南 未嚴羽的主詩論「妙悟說」. 全文分五部分進行:第一 部分為前言,先敘述佛教自印度東傳,在我國歷史文化的 沃壤裡滋長,被我國深厚而具吸納性的文化屬性所融匯 ,而成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
就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而言,在文學內涵上,對唐 宋詩的意境,元明以後小說,戲曲中的人特思想與社會觀 念,對六朝以來文學批評理論的開發,都有十分深遠的影 響; 在文學形式上,韻散相間的唐代變文以下的民間俗文 學,如諸宮調,戲文,寶卷,彈詞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從 佛經文學繁衍而產生的新文學.
本文準備以佛教中的禪宗一派與中國文學中的唐宋詩 學一環,作為綜合探討的範疇,在禪學與詩學並盛的唐代 以後,看唐宋詩家,詩論家如何主張「詩禪合一」,主張 「學詩如參禪」,並從當時「以禪論詩」,「以禪喻詩」 的風氣,取宋末嚴羽《滄浪詩話》中所提出的妙悟說,作 為析論的核心.
第二部是從詩與禪的關聯論「學詩如參禪」,禪宗思 想在當代極為盛行,而詩也是當時高度發達的文學. 禪宗 修持的方法,端在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而唐詩的精妙佳 勝處,也在含蓄不露,意境高超,正如司空圖所謂「不 著一字,盡得風流」,而詩法詩諦,有賴於穎悟,與禪悟 有其相通處,故宋代詩論家遂有「學詩如參禪」的體會 ,如蘇軾,葉夢得,韓駒,吳可,范溫,包恢,楊萬里, 葛天民,戴復古等,都曾道出此意.
第三部分是論述當時「以禪喻詩」的評論潮流. 上述 體會遂引起詩論家「以禪論詩」,「以禪喻詩」的興趣與 風氣,甚至形成一種詩論潮流,從秦高僧僧肇的《肇論》 開始,經歷梁劉勰的《文心雕龍 神思篇》,唐司空圖的 《詩品》等,都先後提出妙悟的理論,至宋詩人如蘇軾, 江西詩派的黃庭堅,陳師道,徐俯,呂本中,韓駒乃至陸 游,姜夔等的詩作與詩論,都注重高妙的悟境,都對嚴氏 妙悟之說啟發很大.
第四部分是嚴羽妙悟說析論,引《滄浪詩話》中有關 妙悟說的文字,作深入的分析論述,闡釋滄浪觀念中妙悟 的義諦乃「第一義之悟」,用於詩境所實指的義蘊則是詩 境醞釀醇熟精微的「透徹之悟」,並從悟有淺深以分辨滄 浪妙悟說的立論點.
最後部分為結語,就滄浪妙悟說對後世詩說之影響, 作一重點式之扼要敘述,以見其影響之深遠,則禪學與詩 學淵源之深長,可以想見. |
Hits | 1676 |
Created date | 1998.07.22
|
Modified date | 2015.08.13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