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Author |
李秀真
|
Date | 2003 |
Publisher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Hsuan Chuang University |
Location | 臺灣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
Department | 宗教學研究所 |
Advisor | 羅宗濤 |
Publication year | 91 |
Keyword | 業; 表業; 無表業; 十善業; 異熟業 |
Abstract | 業論是佛教教理或概念中一個極重要的課題,它關涉吾人的解脫與輪迴. 業的因果法則貫通古今,如是因,如是果,縱經百千劫,業果亦不失. 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是社會道德的基礎,業論對人類與社會提供相當的功用,更是佛教教理中的重要思想。 本論文研究目的是嘗試釐清部派佛教業論的流變:一,《大毘婆沙論》註解《發智論》時,是否全然採用《發智論》的思想,抑是納入其它思想. 二,部派佛教承襲多少原始佛教的業論思想. 三,從同本異譯的《發智論》與《八犍度論》中,研探不同地區的思想變化。 因此,本論文以部派佛教的《大毘婆沙論》「業蘊」作為研究範圍. 首先說明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 其次,正本清源的釐清從《吠陀》,《奧義書》,《阿含經》部派等時期,分析業的時代意義. 再者,分從「業蘊」中的十業道,無表業,異熟業等三個主軸議題,來論述《大毘婆沙論》中的業論特色. 再經由原典的比對研究,將《大毘婆沙論》,《發智論》,《八犍度論》業蘊的內容與形式作精細縝密的比對,探本溯源地釐清《大毘婆沙論》中的業論思想流變。 研究成果列示如下:一,理出《大毘婆沙論》業論的思想脈絡與特色. 二,《大毘婆沙論》「業蘊」的廣大論義,並非專屬於迦濕彌羅系的思想,尚還融合西方師,外國師,犍陀羅諸論師等的思想編纂而成,亦可謂是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諸論師的集體論著. 三,從轉業思想而言,部派佛教的業論是極具「人間性」。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p1 第一節 研究動機p1 第二節 文獻回顧p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p8 一 研究範圍p8 (一)《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p8 (二)《阿毘達磨發智論》p12 (三)《阿毘曇八犍度論》p15 二 研究方法p16 第二章 業論的開展p17 第一節 佛教前印度的業論p17 一 吠陀時期p18 二 梵書時期p20 三 奧義書p21 四 耆那教p24 (一)耆那教的成立p24 (二)耆那教的教理p24 第二節 原始佛教的業論p27 第三節 部派佛教的業論 p33 一 業的定義p33 二 業的種類與特色p36 第四節 本章小結p40 第三章《大毘婆沙論》業思想p42 第一節 十業道p42 一 十善業,十惡業p43 二 業與業道p52 三 業可轉,業不可轉p56 第二節 無表業p63 一 無表實有論p64 二 無表招果功能p68 三 隨心轉無表p74 四 無表的困境p81 第三節 異熟業p85 一 異熟因果p85 二 有漏,無漏p90 三 有為,無為p92 第四節 本章小結p96 第四章 相關原典的比對研究p99 第一節《發智論》,《八犍度論》,《大毘婆沙論》教相關係的比對p99 第二節《發智論》,《八犍度論》,《大毘婆沙論》比較的結果與分析p112 一 惡行納息p112 二 害生納息p118 三 表無表納息p122 四 自業納息p130 第三節 本章小結p137 第五章 結論p139 參考書目p143 |
Hits | 586 |
Created date | 2003.9.18
|
Modified date | 2023.03.23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