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世第一法〉之研究=The Research on Lokāgra-Dharma in Abhidharmamahāvibhāsā-sāstra
Author 宋雲鳳 (撰)=Sung, Yun-feng (compose)
Date2010
Pages157
Publisher華梵大學
Publisher Url http://www.hfu.edu.tw/
Location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華梵大學
Department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Advisor黃俊威
Publication year99
Keyword發智論=Abhidharmjñānaprasthāna ?āstra; 大毘婆沙論=Abhidharma Mahāvibhā?a ?āstra; 說一切有部=Sarvāstitva-vādin; 世第一法=Lokāgra Dharma; 七門分別=seven doors
Abstract唐 顯慶元年(A.D.656),玄奘大師回國後譯出大量的經論,其中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Abhidharma -mahāvibhā?a - cāstra),是一部全方位的佛法論書,內容幾乎囊括了部派時期說一切有部(Sarvāstitva-vādin),以及其他各部派間,所有佛法相關論點的討論。「世第一法」(Lokāgra dharma)這個名相,直到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造《阿毘達磨發智論》(Abhidharma -jñāna-prasthāna- cāstra 舊譯為犍度論),加以詳細闡述;《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繼承《發智論》的論說系統,在第一蘊第一納息更廣泛、深入地加以論述,可見說一切有部有將此一論題做為自部特色的意圖,其地位之重要自是不言可喻。廣義的「世第一法」的內涵,從基礎的修行起始,一直到證入「世第一法」時的這整段過程,是說一切有部修行法門的總集。劃分為煖(u?ma-gata?),頂(mūrdhāna?),忍(k?ānti?)和「世第一法」(lokāgra dharma)四個又名為四決擇分(catvāro nirvedha-bhāgīya?)的世間修所成慧,此為內心的修證階次分別;具體的修行法門,則包含了當時佛教全部的重要修行方法:不淨觀、持息念、念處住、三義觀、七處善等等。如此依次進展而達到超凡入聖的世間、出世間臨界高點,最後得「世第一法」而等無間(samanantaram)證苦法智忍(du?khedharmajñānak?ānti?),脫去凡胎合於聖流,進至色界,投入須陀含果的聖人之列。
本論內容主要論述「世第一法」的七門內涵及入「世第一法」前的基礎修行法門,同時對於「世第一法」的起源;論書間對界繫的爭議;部派之間對於本法一心及多心、尋伺問題、退或不退的探討,是本論主要處理的論題。「世第一法」(lokāgra dharma) 七門分別之內涵為:(一)心、心所法為等無間(samanantaram)入正性離生。(二)「世第一法」的正名。(三) 「世第一法」何界所繫?(四) 「世第一法」有尋有伺。(五) 「世第一法」樂根相應。(六) 「世第一法」為一心或多心?(七) 「世第一法」退或不退。

The Master Hsuan-Chuang translated a large number of ?āstra, abhidharma, and upade?a, when he had been backed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Xian - Qing of Tang dynasty (A.D.656). The Abhidharma -mahāvibhā?a - cāstra the Buddhist scripture had been translated was an omnibearing book of the buddhadharma, which also embraced almost the Sarvāstitva-vādin of the phase of the scholastic buddhism, as well as all of the teachings of the relevant points in the discussion among the other scholastic buddhisms. The name of "Lokāgra dharma," was very strange for general buddhists. The four āgamas and" ?āriputra-abhidharm- cāstra", of the divisions of the schools at that time had compiled , even not to have been mentioned; but in the Abhidharma-jñāna-prasthāna- cāstra made by Kātyāyanīputra, elaborate and to be an important topics of at the first volume. The Abhidharma -mahāvibhā?a - cāstra inherited the thoughts of the Abhidharma -jñāna-prasthāna- cāstra, but also expounded more extensive and in-depth in the first chapter. We could say that the Sarvāstitva-vādin tried to make this topic been an intent of the features of themselves, therefore its status was important that we could see. The broad sense connotation of " Lokāgra dharma" was the whole process began from the start of practicing , until experiential entry into buddha-truth - "Lokāgra dharma", also meant the anthologies of Sarvāstitva-vādin doctrines. The generation of actualization of cultivat
Table of contents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本論架構 2
第一章 「世第一法」簡介 6
第一節 《大毘婆沙論》的編集概說  6
第二節 「世第一法」的名和義  10
一 「世第一法」的梵文字義  10
二 說一切有部論書中有關「世第一法」的定義 12
(一)《發智論》的說法  12
(二)《大毘婆沙論》的說法 12
(三)《大毘婆沙論》回應其他部派關於「世第一法」之名義的相關問題 13
(四) 《俱舍論》的說法 14
三 從各論書中探討「世第一法」的起源問題 15
(一)最早出現「世第一法」之名稱的論書 15
(二)從論書上溯《阿含經》探尋「世第一法」的由來 17
四 各論書對於「世第一法」不同詮釋的比較 22
第三節 本章結語 26
第二章 「世第一法」的內容探討-以七門分別來說明 28
第一節 「世第一法」的心意識根據  29
一 說一切有部所說的分別論者介紹 29
(一) 分別論者 29
(二) 犢子部 31
二 信等五根的有漏、無漏之諍 32
(一) 《大毘婆沙論》中之分別論者依據契經說,主張信等五根無漏 32
(二) 毘婆沙師反駁分別論者的論述 35
(三) 毘婆沙師們評法救、覺天等論師的論述 36
第二節 「世第一法」何界所繫 39
一 《發智論》和《大毘婆沙論》關於「世第一法」為何界所繫的討論 40
(一) 《發智論》說 40
(二)《大毘婆沙論》說 41
二 《大毘婆沙論》所記載各部派主張「世第一法」何界所繫的看法檢討 42
(一) 《大毘婆沙論》之各部派中不同的主張 43
(二) 諸論中「世第一法」何界所繫之比較 44
第三節 「世第一法」尋、伺的分別 48
一 簡釋「尋」、「伺」 48
(一) 梵文字義 48
(二) 阿含經中的異譯涵義 48
(三) 部派諸論書的細說 49
二 《大毘婆沙論》之尋和伺的所在位置 48
三 「世第一法」可通在色界三地 50
(一) 《發智論》說 50
(二)《大毘婆沙論》論主廣釋《發智論》的主張 50
四 「世第一法」可通在色界三地的原因探討 51
(一)《集異門足論》有幾個主題說到「有尋有伺」相關的論題 51
(二) 「世第一法」進入六地的說明 53
第四節 「世第一法」與樂根相應 57
一 三根釋義 57
(一) 三根的梵文字義 57
(二) 三根的經論依據 58
二 《大毘婆沙論》之「世第一法」與三根相應的討論 59
三 其他論書在樂根與「世第一法」部分相關聯的記載 60
(一)《俱舍論》言 61
(二)《品類足論》言 61
第五節 「世第一法」一心或多心之辯 62
一 《大毘婆沙論》之心與心所的說明 63
二 一念現前 65
三 「世第一法」唯是一心 66
四 「世第一法」俱生何種世間心 66
(一) 俱生世間心的性質是較劣、是相等、或更勝 66
(二) 和「世第一法」相應生起的世間心之說明 67
(三) 增上忍 68
第六節 「世第一法」退或不退 69
一 關於退和不退的論說 69
(一)《發智論》 69
(二)《大毘婆沙論》 70
第七節 本章結語 72
第三章 《大毘婆沙論》中世間法的修行次第-入「世第一法」前的修行法門介紹 75
第一節 依次第說諸功德 75
一 依修行次第而論 76
二 依修行者根機而說法 76
第二節 不淨觀 74
一 阿含經中記載修習不淨觀的定義及利益 77
二 部派所傳的不淨觀 78
(一)《舍利弗阿毘曇論》 79
(二)《大毘婆沙論》 80
(三)《俱舍論》 80
(四) 外道亦起之說 81
(五) 南傳論之《清淨道論》中的不淨觀 81
三 修習不淨觀的利益 81
第三節 持息念 83
一 何謂持息念?何謂安那般那念? 83
二 安那般那念的起緣 84
三 修持法要 84
(一) 阿含經的記載 85
(二) 部派論書的記載 86
第四節 念住 87
一 阿含經中對於「念住」的記載 87
(一) 《雜阿含》 87
(二) 《中阿含》〈因品念處經〉第二和《長阿含》 88
二 部派論書對於「念住」的記載 88
(一) 《舍利弗阿毘曇》 88
(二) 《法蘊足論》 89
(三) 《集異門足論》和《品類足論》 89
(四) 《發智論》 90
(五) 《大毘婆沙論》 90
第五節 三義觀和七處善 91
一 何謂三義觀 91
二 七處善 95
(一)《雜阿含》 95
(二)《法蘊足論》 96
(三)《發智論》和《八犍度論》 96
(四)《大毘婆沙論》 96
三 三義觀和七處善的關係 97
(一)《大毘婆沙論》言 97
(二)《順正理論》言 97
第六節 決擇分 98
一 何謂順決擇分 100
二 《大毘婆沙論》之決擇分的內容簡介 100
(一) 忍 101
(二) 頂和頂墮 106
(三) 煖 110
(四) 四善根其他問題的討論 116
三 《俱舍論》四善根的修習次第內容 118
第七節 本章結語 119
第四章 結論 121
一 略窺阿毘達磨的修行法門 121
(一)不淨觀和持息念 121
(二)念住、三義觀和七處善 122
二 阿毘達磨修行法門心意識上的修習階次 123
(一)四決擇分中的煖、頂、忍 123
(二)以「世第一法」的七門分別為研究部派主張的起點 126
三 回顧本文寫作心意 129

Hits907
Created date2010.08.13
Modified date2023.04.18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372030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