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魔事觀之研究 -- 以《大般若經.第二會、第十六會》為主要依據=Study of the Māra's Deeds: Mainly Based on the Pañcavi??atisāhāsrika Prajñāpāramitā and Suvikrāntavikrami Parip?cchā Prajñāpāramitā
Author 黃敬仁 (撰)=Huang, Ching-jen (compose)
Date2010
Pages204
Publisher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Publisher Url http://oh.hfu.edu.tw/
Location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華梵大學
Department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Advisor蔡耀明;王惠雯
Publication year98
Keyword魔=Māra; 魔事=Māra's Deeds; 法性=Dharmatā; 空性=?unyatā; 阿賴耶=?laya; 一切智智=Sarvajñājñāna
Abstract本文主要論證《大般若經.第二會、第十六會》中,觀照魔事所透顯的修學義涵。至於解析佛教經證之義理解讀上,是以德格板與北京版的《西藏大藏經》,在經文註解作文獻上的對照。一方面,作義理及文獻上的對照;另一方面,使解讀佛教漢譯經典,佛教藏譯經典義理之修學者,能引發後續在文獻上校勘的研究。

本論文共分成六章。各章節重點如下:第一章,緒論。是全文的導覽。第二章,是檢視論文之文獻依據。第三章,從魔事觀到超越魔事。分為三節探討。第一節、解說魔事觀的內涵。包括「魔」,「魔事」,「魔事觀」的定義。第二節、魔事觀成為關切的重點。第三節、超越魔事的方式。第四章,魔事觀的知識系統與運作。內文分為三節。第一節、解讀《大般若經.第十六會》的要義。包括有,般若波羅蜜多與空性的貫徹;法性的不變異性與不虛妄性;以般若透視語詞文字;以及透徹理解,在真如、法性上與般若波羅蜜多的關聯。第二節、魔事觀的學理基礎。包括四項:「本性清淨」;觀照「影相本性清淨到如來不生不滅」;觀照「名言外境是識別投射而遠離障礙」;觀照「所認定的外境只是識別投射而遠離障礙」。第三節、積極敏銳的觀照。論述禪修中,體認心意識或阿賴耶的特性,是轉依成就聖道的關鍵,以此破除阿賴耶是主體存在,輪迴主體的觀念。第五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藏識。以「阿賴耶」作為主題,主要說明,將「阿賴耶」當成「能造者」就是一種「留難」。透過「觀照」能體悟其性空、不二的義涵;以此顯現,來構成修學者,轉依的重要修學依循。第二節、密嚴世界的建構。也就是轉依成密嚴世界的條件,以及如實轉成密嚴世界的特色。第三節、《大般若經.第十六會》遠離魔事的菩薩行。第四節、修學《大般若經.第十六會》往「圓滿的施設」。主要在強調,「圓滿」只是心意識表層,呈現的名稱語詞,以無所得的「隨順緣起」,「方便善巧」做成熟有情、嚴淨佛土的事業。發趣菩提道,以「菩薩行」,地地往前的做高級的生命實踐。

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題、動機和問題意識…………………………… 1
一、研究主題………………………………………………… 1
二、研究動機………………………………………………… 2
三、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論述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依據…………………………………………………… 7
第一節 主要文獻依據…………………………………………… 7
一、 佛教經典………………………………………………… 7
二、《大般若經.第二會.魔事品》……………………… 7
(一)相關的譯本……………………………………… 7
(二)文本脈絡………………………………………… 8
三、《大般若經.第十六會.般若波羅蜜多分》的文本脈絡… 10
第二節 相關文獻依據……………………………………………… 18
一、《大乘入楞伽經》………………………………………… 19
(一)相關的譯本……………………………………… 19
(二)文本脈絡………………………………………… 19
二、《大乘密嚴經》……………………………………………… 20
(一) 相關的譯本………………………………………… 20
(二) 文本脈絡…………………………………………… 20
  三、《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22
(一)相關的譯本……………………………………………… 22
(二)文本脈絡………………………………………………… 22
第三章 從魔事觀到超越魔事………………………………………………24
第一節 解說魔事觀的內涵……………………………………………… 24
一 、「魔」的定義…………………………………………………… 24
(一)不將「魔」這個語詞作實體化的認知..……………… 24
(二)「欲見蓋」是造成障礙的要素成因..………………… 26
(三)仙人外道境或習氣種子是認知障礙的成因……………… 27
二、「魔事」的定義……………………………………………………… 28
(一)魔事是指留難事或障礙事…………………………………… 29
(二)了知知見是心意識的分別認知而超越魔事………………… 31
(三)以「空性中道不二」無所繫縛的修學而超越魔事………… 32
三、「魔事觀」語詞的定義…………………………………………… 34
(一)觀照魔事的歷程成就通達智慧……………………………… 35
(二)執著在認定不當與分別的人事概念……………………… 36
(三)「創世紀」與「世界末日」切割時間的錯誤知見……… 37
(四)討論西方哲學研究的兩個例子.…………………………… 38
(五)『我』行般若波羅蜜多的涅槃見是修學的錯謬知見 …… 42
第二節 魔事觀成為關切的重點…………………………………………… 44
一、魔事觀與法性………………………………………………………… 44
(一)心思與所緣間符合法性……………………………………… 46
(二)所緣與遠離所緣達到清淨符合法性………………………… 47
(三)符合法性不二的內涵………………………………………… 48
二、魔事觀與解脫上的教學……………………………………………… 49
三、魔事觀與觀照………………………………………………………… 52
第三節 超越魔事的方式…………………………………………………… 53
一、障礙與觀照之間的關係…………………………………………… 53
(一)觀照的對象是心意識分別認知之項目……………………… 54
(二)「通達」含有「觀照」的意思………………………………… 55
二、「菩薩」的界定…………………………………………………… 56
(一)錯謬的認為有菩薩「本身存在」…………………………… 56
(二)引發疑慮的議題……………………………………………… 56
(三)導向較好的「菩薩」界說……………………………………… 57
1. 世俗假名為界的角度論「有情 / 非有情」……………… 57
(1)有情與界的關係是「非即 / 非離」………………… 58
(2)從界性不可得了知命與身「非一 / 非異」………… 59
2. 法性上所認知的有情並非如語詞所說的有情……………… 60
(1)認識有情依緣起作組合或還原………………………… 60
(2)有情並非帶有實存的狀態或特性…………………… 61
3. 從假名施設的角度看有情無真實………………………… 63
4. 從認識菩提與菩薩的角度界定菩薩……………………… 64
(1)就菩薩的角度認識菩提……………………………… 64
(2)就菩薩的角度認識菩薩……………………………… 67
第四章 魔事觀的知識系統與運作…………………………………………… 72
第一節 解讀《大般若經.第十六會.般若波羅蜜多分》的要義……… 72
一、「般若波羅蜜多」的字義………………………………………… 73
(一) 般若……………………………………………………… 73
(二) 般若波羅蜜多…………………………………………… 74
(三)圓滿……………………………………………………… 74
  二、《大般若經.第十六會.般若波羅蜜多分》的修學涵義…… 74
(一)適合修學者的條件………………………………………………… 75
(二)須通達法性……………………………………………………… 76
(三)了悟法性真如義…………………………………………………… 78
(四)以五蘊攝真如法性………………………………………………… 79
(五)證知不二法………………… …………………………………… 80
(六)般若波羅蜜多無法用名言描述完整…………………………… 81
(七)以妙智達一切法究竟彼岸……………………………………… 82
三、《大般若經.第十六會.般若波羅蜜多分》通達無礙觀照五蘊與世間..83
(一)觀照五蘊從無常變化與法性入手……………………………… 83
   (二)觀照世界非單一的能作製成…………………………………… 84
(三)觀照「世界被製成」的觀念是一種虛妄分別………………… 85
(四)觀照世界是空性緣起幻化不實……………………………… 86
(五)諸經典對世間形成的看法…………………………………… 87
(六)觀照五蘊世界皆無自性遑論有引發的障礙………………… 88
第二節 魔事觀的學理基礎………………………………………………… 89
  一、以「本性清淨」為學理基礎…………………………………… 90
  (一)依據《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90
  (二)依據本經……………………………………………………… 91
  二、觀照「影相本性清淨到如來不生不滅」為學理基礎…… ……… 91
  (一)依據《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 92
  (二)、依據本經……………………………………………………… 95
三、觀照「名言外境是識別投射而遠離障礙」為學理基礎………… 96
(一)依據《大乘入楞伽經》………………………………………… 96
1. 以唯心所現且如實安住無有分別來破斥魔事……………… 96
2. 二乘及其它宗教迷失在隨言取義…………………………… 98
(1)「言語與分別」二者的特徵及真實的關係…………… 98
(2)舉二乘及其它宗教對「涅槃」的看法………………… 100
3. 以諸佛菩薩平等的境界破斥魔事……………………… 102
(1)其它教派及二乘虛妄分別的境界…………………… 102
(2)菩薩平等的證悟境界………………………………… 103
(二)依據《大般若經.第十六會.般若波羅蜜多分》………… 104
1. 智者的境界無法用語詞表達完全………………… …… 105
2. 以「無有少法可說住者」超越限定……………………… 105
3. 以「雖作是說而不如說」表達遠離名言的限定…………… 106
四、觀照「所認定的外境只是識別投射而遠離障礙」為學理基礎……… 111
(一)「遠離諸相」的意義及目的………………………………… 111
(二)「有相無相」是識分別的投射……………………………… 112
(三)無相無分別貫徹通達智的教法……………………………… 115
(四)處於客觀相但應安於無所住…………………………………… 117
(五)舉生活實例……………………………………………………… 122
第三節 積極敏銳的觀照…………………………………………………… 123
一、解脫道專注觀察身受心法四念處………………………………… 123
二、菩提道觀照藏識無實體
Hits695
Created date2010.08.13
Modified date2023.04.18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372034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