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憨山德清《道德經解》思想研究=Research on The Commentary on Tao Te Ching of Hanshan-teching |
|
|
|
Author |
曾瑞池 (著)=Tseng, Ruei-chi (au.)
|
Date | 2014 |
Pages | 136 |
Publisher | 國立中興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www.nchu.edu.tw/index1.php
|
Location | 臺中市, 臺灣 [Taichung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中興大學 |
Department | 中國文學系所 |
Advisor | 林文彬 |
Publication year | 102 |
Keyword | 憨山=Hanshan; 老子=Laozi; 道德經=Tao Te Ching; 道=Tao; 識陰區宇=Shiyinquyu |
Abstract | 憨山致力於會通三教思想,憨山以佛為本位所註解的《道德經》,對老子思想多有改造。本文試圖從道體、體道、道用三方面,指出憨山改造《道德經》與判攝老子思想的一些得失。 老子學說,以「道」為核心。老子的道體,為萬物的本源,乃無形無相的存在,必須透過「現象界的有與德」,才能發明老子「本體的無與道」。老子道體的「體、用」不相離,具有「有無同玄」的性格。老子的體道即是工夫論,乃致力於體現道體「自然無為」之德。人既是由道而生,人的本性當然也有著「虛靜無為」的本質。老子主張,透過「損」與「嗇」的工夫,化解人的欲念造作,使人返本,恢復本性以達到「虛靜無為」的境界。人以虛靜無為的本性用世,就能超越成敗生死的種種限制,知處處皆是道的體現,能順自然之道,無入而不自得,是老子的道用。 憨山注老是以「佛性」為本體,佛性的特質是「空」,「空」之特色即是「不生不滅、本無一物」。憨山批評老子道體是虛妄的心識,尚停留在五陰中的識陰區宇,未達究竟空,判攝老子為「天乘止觀」。憨山主張透過止觀工夫,去除我執,轉識成智,以體現佛家的空慧與慈悲。以空慧修養自己,以慈悲用世而無執著,能隨緣、隨遇而安。 憨山的《道德經解》是以佛解老,會通三教的一部力作。它代表了中國佛教在歷經長期演變,結合空有二宗,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思想體系後,對中國傳統道家學術的收攝與融合,對道家老子或中國佛學的發展而言,都有其重要的意義。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方法 3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3 一、台灣學位論文 3 二、中國學位論文 4 三、期刊論文 4 第三節 本論文之架構 5
第二章 《老子》思想 7 第一節 老子道體 7 一、「道」為宇宙萬物之本源 7 二、「道」之規律 11 第二節 以「有無同玄」體證道體的存在 13 一、由「現象意義的有無」向上探討本體 13 二、「本體意義的道、無」與「現象意義的德、有」互相發明 15 第三節 體證道的工夫 17 一、《老子》的人性論與工夫論的關聯 18 (一)人性本虛靜 18 (二)修養是為了恢復人的虛靜本性 21 二、老子的修養工夫 23 (一)去欲與守柔 23 (二)致虛與守靜 28 (三)老子「嗇、損」的修養工夫 33 第四節 老子對「智」的態度與工夫 35 一、馳求「知、智」之弊 36 二、節制「求知欲望」 38 三、以無御有,以道御智 39 第五節 老子道用─修身以 41 第六節 小結 43
第三章 憨山《道德經解》思想 45 第一節 魏晉至明的佛老互通與憨山註解《道德經》的原因 45 一、魏晉至唐代 45 二、宋元明時期 46 三、憨山註解《道德經》的原因 47 第二節 憨山從《楞嚴經》「識」的角度理解老子的「道體」 48 第三節 憨山對老子道體的認知 54 一、憨山對老子「自然」的理解 54 二、憨山對老子「無為」的理解 58 三、憨山對「有」、「無」的理解 61 第四節 憨山《道德經解》的體道工夫 64 一、去除習氣分別心以彰顯自性 65 (一)去俗學、智帶來的種子 66 (二)去除習氣 68 二、去執顯智 69 (一)妄知與真知 69 (二)破執著以顯鏡智 72 第五節、轉識成智 73 一、識與智的關係 73 二、轉識成智的步驟 75 三、融通「破五陰」與「轉識成智」 79 第六節、空觀之用 82 第七節 小結 87
第四章 《老子》與憨山《道德經解》的思想比較 89 第一節、「本體」的比較 89 一、有無同玄與緣起性空 89 二、自然與因緣 90 三、體現「道體」與證悟「空性」 92 第二節 「心性」的比較 95 一、老子與憨山心性論的基本觀點 95 二、自然虛靜、因緣虛妄與真常妙性 96 第三節、「工夫」的比較 100 一、損欲襲明與損習顯性 100 二、止觀工夫 104 三、養生與養性 109 第四節、「道用」的比較 112 第五節、小結 114 第五章 憨山對老子的判攝與評議 117 第一節、〈觀老莊影響論〉的評議 117 一、論教源與心法 117 二、論去取與學問 118 三、論教乘與工夫 119 四、論行本與宗趣 121 第二節、〈道德經解卷首〉的評議 124 一、「道體」之不同 124 二、「體道」之不同 124 三、「道用」之不同 125
第六章 結論 129 第一節、憨山以《道德經解》改造道家思想 129 一、主張「老莊思想」源自佛法 129 二、憨山以「破執工夫」融通儒道思想 130 第二節、研究成果、限制與未來研究之展望 131 一、研究成果 131 二、研究限制 132 三、未來研究之展望 132
參考書目 133
|
Hits | 190 |
Created date | 2016.08.12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