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從腦電波看不同守緣處的抗環境干擾程度之研究=Measurement of "anti- exterior disturbance ability" for different meditation's engagement positions with brainwave signal
Author 黃武達 (著)=Huang, Wu-da (au.)
Date2019
Pages361
Publisher華梵大學
Publisher Url https://www.hfu.edu.tw/
Location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doctor
Institution華梵大學
Department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Advisor黃英傑
Publication year107
Keyword腦波=Brainwaves; 干擾因子=disturbance factors; 專注度=concentration level; 放鬆度=relaxation level; 淨心程度; object of observation; balance level
Abstract一般學者對佛教禪修初期階段的腦波研究,皆忽略身體外部空間的環境之干擾因子變項,為了彌補這種研究缺失,故引發本研究之動機。本研究目的,觀察環境干擾因子對腦波以及淨心程度有無影響,以及試圖為往後佛教禪修腦波科學的實驗研究設計,構建出一套具完整性且科學化的研究架構之理論模型。本研究主旨,本研究探討「從腦電波看不同守緣處的抗環境干擾程度之研究」。針對佛教不同宗派禪修初期階段,禪坐者,禪坐時不同守緣處的觀照,腦波受「干擾因子」的干擾,對淨心程度影響之比較研究。研究方式,在同一時段,在不同的環境干擾因子,以及不同程度變化的干擾因子,同時段,依序採用四種不同守緣的意念觀照之禪坐方式(1.守緣處鼻端、2.守緣處中丹、3.守緣處下丹、4.守緣處腺體)。觀察具禪修經驗者與無禪修經驗,在「淨心程度」等各方面,比較是否具有顯著差異的抗干擾作用。
研究方法,採用量化統計分析方式,標靶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SEM)分析。分析工具,採用線性結構關係模式(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 model, LISREL)之統計分析。本研究觀念性架構依據佛學概念「因、緣、果」相待關係建立,包括4個變數「守緣處、腦波、淨心程度、干擾因子」以及19項構面。
實驗分析結果顯示,禪坐初期腦波受到不同環境因子變化的干擾,對淨心程度具有直接與間接的影響作用。同時證明具禪修經驗者之淨心程度高於未具禪修經驗者。結論亦同時顯示,不同的干擾因子,對於禪坐者,初期階段禪坐時腦波影響,具有不同程度的干擾作用,由於初期禪坐時,禪坐者腦波,皆呈現不同程度的昏沉或掉舉現象,表示當時禪坐者都尚未能進入真正的禪定狀態,身心的平衡度還在調適當中。依據分析結果顯示,具有較久時間禪修經驗者,禪坐初期階段,無論是禪定程度,腦波的穩定程度、以及各種不同意識層次的清淨程度,全部皆顯示出,具禪坐經驗者,顯著的高於沒有禪修經驗者。

When researchers perform studies on brainwaves regarding to the initial stages of Buddhist meditation, they tend to ignore the exterior disturbance factors from outside environments. The mo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make up these discrepancie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try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model for researches of this sort. The theme of this research is “Measurement of anti- exterior disturbance ability for different meditation's engagement positions with brainwave signal”. This research aims to compare how the participants’ brainwaves and balance levels are interfered by exterior disturbance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meditation. Different meditation techniques where the meditators are asked to focus
on different objects during meditation are compar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arget analysi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analysis are used for the experiment. 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 model (LISREL) are used as the analytical tool.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is based on the Buddhist concepts of Hetu, Paticca and Phala. The 4 variables are objects of observation, brainwaves, balance level, exterior disturbances and 19 factors. As the analysis shows, the balance level is affected by different exterior disturbance factor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meditation.Meanwhile it also shows that the balance level of experienced meditators is higher than people with no meditation experience. For experienced meditators the balance level increases as the duration of meditation increases, as well
as the level of concentration.
In conclusion, various disturbance factors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impact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meditation. The brainwaves reveal that the meditators experience different levels of sloth and torpor or agitation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meditation where they are not fully in the concentrated stage and their body and mind are still adjusting.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people who have more experience in meditation has higher levels of balance in all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despite their levels of medit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Given the relevant factors and verification, the conceptual architectural model used in this research appears to be a valid theoretical model for doing experimental study. The accuracy of the analysis is to be further
examined with more experiments.
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研究設計 6
一、前測研究目的與設計 6
二、後測研究設計 7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10
一、研究期間 10
二、研究對象與樣本資料來源 10
第七節 研究流程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守緣處 13
一、漢傳「禪宗默照禪」 13
二、南傳「安般念」 16
三、南傳「法身法門」 17
四、北傳「天臺止觀」 19
五、小結 21
第二節 環境干擾因子 22
一、光度 22
二、聲音 24
三、外界溫度 27
四、外界濕度 28
五、外界電磁波 29
六、小結 30
第三節 腦波 31
一、α波 34
二、β波 36
三、γ波 37
四、δ波 38
五、θ波 38
六、小結 40
第四節 淨心程度 42
一、專注度 43
二、放鬆度 44
三、小結 45
第五節 禪坐腦波與淨心的關係 47
一、何謂「腦電圖」 47
二、淨心程度與腦波關係 47
三、禪坐腦波的研究 48
四、小結 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觀念性架構 56
一、前測階段模型 56
二、後測階段模型 57
三、小結 58
第二節 變數操作性定義 58
一、淨心程度指標 58
二、禪定程度指標 59
三、腦波因子 60
四、環境干擾因子 60
五、小結 61
第三節 實驗設計 61
第四節 資料蒐集 62
第五節 實驗方式與禪坐方法 67
第六節 分析方法 69
一、標靶分析 70
(一) 穩定信度 70
(二) 準確效度檢測 70
(三) 指標項目 70
二、多變量統計分析之結構方程模 71
三、小結 72
第七節 量測方法 72
第八節 禪坐方法 74
第九節 取樣標準 79
第十節 量測儀器設備 79
一、溫外界濕度計 80
二、分貝計 80
三、光度計 81
四、電磁波測試器 82
第十二節 腦波儀器優缺點之比較 83
第十三節 腦電波信號的探測 87
第十四節 衡量方式 89
一、標靶分析 89
(一) 步驟說明: 89
(二) 衡量方式 89
二、多變量分析-研究模式之建立 90
(一) 結構方程模式 90
(二) 線性結構關係模式 91
三、驗證分析步驟 92
第四章 前測資料分析
第一節 前測研究方法 94
一、前測目的 94
二、研究期間與母體 95
三、前測之觀念性架構模型 95
四、分析方法與步驟 96
五、資料蒐集方法 97
六、小結 97
第二節 淨心程度之衡量方式 98
一、穩定信度 98
二、準確效度 99
三、標靶分析 100
四、廠商的研究設計 100
五、前測之研究設計 101
(一) 專注度參數 102
(二) 放鬆度參數 104
六、小結 107
第三節 前測結果與討論 107
一、淨心程度分析 107
二、信度與效度分析 111
(一) 穩定信度之比較 111
(二) 準確效度之比較 112
三、評論 112
(一) 淨心程度之比較 112
(二) 放鬆度之比較 115
(三) 專注度程度之比較 116
(四) 腦波測試-整體表現評比 117
第四節 前測結論 118
一、前測結果之建議 118
二、腦波儀器廠商的回應 119
三、後續研究方向 119
第五章 後測分析結果
第一節 標靶分析 121
一、對照組個別之表現 121
二、對照組整體性之分析比較 123
三、實驗組個別之表現 125
四、實驗組整體性之分析比較 127
五、對照組與實驗組之比較 128
六、小結 129
第二節 因素分析結果 130
一、對照組不同守緣部位之因素分析 131
(一) 守緣腺體 131
(二) 守緣鼻端 136
(三) 守緣中丹 142
(四) 守緣下丹 146
二、對照組-整體性因素分析 151
(一) 淨心因子之比較 151
(二) 「環境干擾因子」對淨心因子之影響 152
(三) 不同頻率腦波段對整體性淨心程度之影響 154
(四) 對照組-「環境干擾因子」對腦波之影響 154
三、對照組小結 158
(一) 不同守緣部位之分析: 158
(二) 對照組-整體性因素分析 159
四、實驗組不同守緣部位之因素分析 159
(一) 守緣腺體 159
(二) 守緣鼻端 164
(三) 守緣中丹 169
(四) 守緣下丹 174
五、實驗組-整體性因素分析 180
(一) 淨心因子之比 180
(二) 「環境干擾因子」對淨心程度之影響 181
(三) 實驗組-腦波因子對淨心程度之影響 182
(四) 實驗組-「環境干擾因子」對腦波之影響 183
六、群體-對照組與實驗組之整體性分析 187
(一) 整體性分析-守緣腺體 187
(二) 整體性分析-守緣鼻端 189
(三) 整體性分析-守緣中丹 192
(四) 整體性分析-守緣下丹 195
(五) 小結 197
七、整體性對照組與實驗組之分析比較 197
(一) 整體性「環境干擾因子」對淨心程度之影響 197
(二) 整體性腦波因子對淨心程度之影響 199
(三) 整體性「環境干擾因子」對腦波之影響 200
(四) 小結 201
第三節 原始腦波段統計分析 201
一、腦波八波段電位量比較 202
(一) 腺體-腦波段電位量之比較 202
(二) 鼻端-腦波段電位量之比較 203
(三) 中丹-腦波段電位量之比較 204
(四) 下丹-腦波段電位量之比較 205
二、腦波八波段穩定程度比較 206
(一) 腺體-腦波段穩定程度之比較 207
(二) 鼻端-腦波段穩定程度之比較 208
(三) 中丹-腦波段穩定程度之比較 209
(四) 下丹-腦波段穩定程度之比較 210
三、腦波八波段意識作用之比較 211
(一) 腺體-腦波對意識作用之比較 212
(二) 鼻端-腦波段意識作用之比較 213
(三) 中丹-腦波段意識作用之比較 214
(四) 下丹-腦波段意識作用之比較 216
四、小結 217
第四節 結論 218
一、對照組之因素分析 218
(一) 不同守緣部位之分析 218
(二) 對照組-整體性因素分析 218
二、實驗組之因素分析的結果說明 219
(一) 實驗組之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 219
(二) 實驗組之整體性因素分析 220
(三) 群體-對照組與實驗組之整體性分析 220
(四) 整體性對照組與實驗組之分析比較 221
三、原始腦波段統計分析 221
第六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原始腦波段統計分析結果 223
一、腦波八波段電位量比較 223
(一) 腺體-腦波段電位量之比較 224
(二) 鼻端-腦波段電位量之比較 225
(三) 中丹-腦波段電位量之比較 226
(四) 下丹-腦波段電位量之比較 227
二、腦波八波段穩定程度比較 227
(一) 腺體-腦波段穩定程度之比較 228
(二) 鼻端-腦波段穩定程度之比較 229
(三) 中丹-腦波段穩定程度之比較 230
(四) 下丹-腦波段穩定程度之比較 231
三、腦波八波段意識作用之比較 232
(一) 腺體-腦波對意識作用之比較 233
(二) 鼻端-腦波段意識作用之比較 235
(三) 中丹-腦波段意識作用之比較 236
(四) 下丹-腦波段意識作用之比較 237
四、結論 239
第二節 抗環境干擾之路徑分析分析結果與討論 240
一、不同環境干擾因子對腦波之影響 240
(一) 不同聲音對腦波影響之比較 241
(二) 不同溫度對腦波影響之比較 242
(三) 不同濕度對腦波影響之比較 244
(四) 不同光度對腦波影響之比較 246
(五) 不同電磁波對腦波影響之比較 248
(六) 小結 249
二、不同環境干擾因子對不同守緣處腦波之影響 250
(一) 不同聲音對不同守緣處腦波影響之比較 250
(二) 不同溫度對不同守緣處腦波影響之比較 255
(三) 不同濕度對不同守緣處腦波影響之比較 256
(四) 不同光度對不同守緣處腦波影響之比較 266
(五) 不同電磁波對不同守緣處腦波影響之比較 271
三、結論 276
第三
Hits421
Created date2020.02.10
Modified date2023.01.18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589603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