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馮世綱 (著)
|
Source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
Date | 2016.09 |
Pages | (B7 - 1) - (B7 - 14) |
Publisher | 福嚴佛學院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fuyan.org.tw/
|
Location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 |
Keyword | 牛頭宗; 法融; 道; 無心; 禪宗中國化 |
Abstract | 「無心合道」是牛頭宗初祖法融(A.D. 594-657)禪學的重要基礎,而法融的禪學基本上是由「道」及「無心」兩個主要概念為開展的。印順導師以為,牛頭禪正是所謂「玄學化的禪宗」,而事實上,禪宗由印度禪宗蛻變為中國禪宗的關鍵,或者說中華禪的根源、中華禪的建立者,便是「牛頭宗」。東漢末年,佛教初入中國,自附於祈禱方術以接近貴族,所傳教義,大抵零星淺薄。其時中國人亦將當時流行的神仙黃老之術,與「浮屠」視為同類。事實上,自佛學傳入中國以來,其發展的過程便是一連串中國化的過程。或者更精確地說,中國人一直是以自身的傳統哲學及其思維方式,去面對佛教文化以及思辨佛教哲學的。佛教初期傳揚不易,因此佛經的翻譯便成為傳教的最佳媒介,但是自安世高以下乃至於劉宋,經師之譯經卻常以中國哲學思想來詮釋佛理,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唐宋皆未停止。如安世高譯《佛說四諦經》中,其譯文便出現了「無為」、「寂然」等道家常用語;又如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更出現了「有為」、「無為」、「自然」等《老子》中之名詞。迨至兩晉時期,乃出現六家七宗等以「道」、「無」比附佛家之「空」義的格義佛教。而分化自禪宗的「牛頭宗」,其典籍之中有「虛空為道本」、「無心合道」等,以頗類似道家哲學的敘述方式建構禪理。由此可見,佛教於中國的發展中,不僅是一連串中國化的過程,且這個過程一直和老莊思想脫不了干係。法融是牛頭宗的初祖,而代表法融禪學的著作有〈絕觀論〉、〈無心論〉以及〈牛頭山初祖法融禪師心銘〉(或簡稱〈心銘〉)等三篇。本文企圖透過對上述幾篇文獻的內容探析,以了解法融禪學的中心思想,並以法融禪學中的「道」以及「無心」兩個主要概念為開展,進一步釐清法融如何利用「道」及「無心」的概念來建構出自己專屬的禪學理論。以此辨析法融所謂的「道」、「無心」之概念,有多少繼承自先秦道家,又有多少是法融自己的轉化與會通,筆者以為兩者兼而有之。透過這樣的分析,期盼一方面能揭示出法融禪學的獨特性,一方面也能看出道家思想在禪宗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亦即先秦道家思想是如何被禪宗(主要針對牛頭宗而言)所繼承及融會貫通的。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前言 B7-2 二、法融思想之代表作 B7-3 三、法融的「道」論 B7-4 (一)道本虛空 B7-4 (二)道遍萬物 B7-6 四、法融的「無心」論 B7-8 (一)無分別/不執著之心 B7-10 (二)非認知之心 B7-11 五、結語──「無心合道」 B7-12 參考文獻 B7-14
|
Hits | 437 |
Created date | 2022.10.26 |
Modified date | 2023.09.2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