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黃馨儀 (著)
|
Source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Date | 2014.09 |
Pages | 247 - 264 |
Publisher | 玄奘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
Location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英文=English |
Note | 作者為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 |
Keyword | 楞嚴經; 佛性; 智旭; 性相融會 |
Abstract | 中國佛教有法性宗和法相宗之分,然智旭向來反對性相二分的說法,他主張佛法不能二分,性相可以合會。智旭認為《楞嚴經》佛性論是解決性相問題的樞紐,因此對《楞嚴經》有極高的評價。他如何運用《楞嚴經》佛性論來會通性相,是本文要回答的問題。本文用文獻分析的方式,指出智旭如何理解《楞嚴經》的佛性理論,並以此來會通性相。研究的文本以智旭《楞嚴經玄義》、《楞嚴經文句》為主。《楞嚴經》以如來藏妙真如性作為起修的根據,修行的過程展現出「破妄顯真」、「即妄明真」、「真妄不二」的次序。首先必須破妄離相,讓佛性顯現,在此階段似乎是真妄二分,但隨著修持的進展,漸漸契入一切幻妄緣起的憑依即是佛性,最終呈現真妄不二的圓相。所以,《楞嚴經》的佛性本具有融通性相的傾向。在《楞嚴經》原來的基礎之上,智旭更進一步用天台學的性具說,以及《大乘起信論》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來拓展《楞嚴經》佛性說的架構。「二種根本不離一心」、「性具七大」,這些理論一方面說明諸法具真如性,另一方面又強調此真如性本具諸法,如此真如與流轉諸法,或說真如和妄相之間,呈現出相即不離的圓融無礙。這樣的佛性觀在修行的入手處,是觀「現前一念心」,由此觀心可以契入真妄不二。智旭用天台學與《大乘起信論》的真如隨緣說,來豐富《楞嚴經》佛性說的內容,這讓《楞嚴經》本來融通性相的特質更加彰顯,也呈現了中國佛教佛性理論,具有「返本」和「性覺」的特質。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前言 248 二、《楞嚴經》的佛性理論 249 (一)佛性在破妄離相中顯現 249 (二)佛性是一切幻妄緣起的憑依 251 (三)佛性離於真妄二端 252 三、智旭對《楞嚴經》佛性理論的詮釋 253 (一)二種根本不離一心 254 (二)性具七大 256 (三)現前一念心 258 四、結論 262 參考書目 263
|
Hits | 453 |
Created date | 2022.10.27 |
Modified date | 2023.09.2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