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大乘禪波羅蜜「止觀法要」之抉擇—以智者大師與印順導師禪觀思想為主軸之比較研究
著者 釋性廣
掲載誌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出版年月日2003.03.30
ページ
出版者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
出版サイト http://www.hongshi.org.tw
資料の種類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言語中文=Chinese
キーワード大乘佛教=漢傳佛教=北傳佛教=Mahayana Buddhism; 龍樹學=中觀學派=Madhyamaka=Madhyamika; 止觀=shamatha and vipashyana=tranqutyinsight meditation; 智者大師=智顗; 釋印順; 易行道; 難行道; 圓頓止觀; 一念三千; 法華三昧; 身念處; 無量三昧; 人間佛教=入世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Engaged Buddhism; 瑜伽行派=Yogacara school; 中國佛教史=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抄録從「傳承與創發」的角度,來觀察漢傳佛教與印度佛教間的互動,在止觀修持的吸收與轉化上,南北朝到隋唐時的各家禪學思想,最足以呈現中國人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成果。此中除後來蔚為中國禪學主流的禪宗外,其它被尊為各宗早期的開拓者,如三論的攝山諸師,天台的慧文、慧思,淨宗的慧遠、曇鸞等,都重視義學與禪觀的並修。其中,又以智者大師的禪學體系與止觀教學最有成就、最著稱。因此,筆者重視的是:
(1). 從「傳承」的過程,追溯中國佛教對印度禪學資料的消化與吸收,以見中國禪學思想禪法技巧的繼承。
(2). 從「創發」的角度,考察理論建構與修行技巧的轉化。

至於範例的選擇,則以智者大師與印順導師的禪觀思想為主。主要的選取考量是:
1.在外部條件上,有幾個相同而可做為比較的基礎,亦即:二人在佛教義學方面的成就相類,故加以並列討論。如:
a. 在典研讀方面:
二人所生年代隔約千五百餘年,其間傳譯典籍數量也多有增益,但他們都大量研讀了從印度傳來的龐大佛教典籍;對精微的佛法義理,也有全盤的掌握與深入。
b. 在思想根源方面:
二人都闡述龍樹菩薩的學說,對《中論》典籍與中觀思想,都有獨到的體會與發揮。
c. 在義學成就方面:
二人都建構一套判攝完整,體系分明的義學理論,如智顗以「五時八教」之說,創立「圓頓止觀」的天台宗;導師從「大乘三系」之論,指歸依人菩薩行,而學的「成佛之道」。其學說思想,都代表了漢傳佛教學者自成體系,卓然成家的成就。
依此而建構的止觀之教,是在論義縝密精嚴,思想體系通貫的基礎上,關顧全局後所發的議論。故筆者想就兩位大師思想以為主軸,了解漢傳佛教學者,消化、吸收印度佛教義理後,各自的思想成就。

2.從內部分析發現的義理差異部份,針對禪觀範圍,發現二人的禪學立論與施設內容有異,故加以並列比較。如:
(一) 在禪觀學門的安立方面,智顗多依《般若經》系與《大智度論》等,對定慧二學的說法,而導師則依據瑜伽行派典籍,以施設止觀修學的次第。
(二) 有關禪學的研究方法與解說方式,智顗表現出「定慧等持」的特色,而導師偏重於「定慧分別」的取向。
(三) 、對修學禪觀的所緣內容,智顗舉列的項目,多是《阿含經》中可見的修法,而導師在大乘禪觀的部份,則以《瑜伽師地論》「四種所緣境事」的分判加以說明。

接著,說明「大乘禪波羅蜜」與「止觀法要」論題的意涵。智者大師與印順導師,皆宗本大乘而勸發菩提心,對依定發慧的禪觀學,皆說是屬菩薩道當修之六度行門,所引經文多出自初期大乘《般若經》與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等。故「大乘禪波羅蜜」者,取其依於三昧,以深觀諸法的(初期)大乘菩薩禪法之寓意。而「止觀法要」者,乃因二人皆重教法修學之次第,故在禪觀教學的施設上,都強調依次漸修的基礎與進階學程。有關修學止觀的基礎,智者大師曾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曰:「童蒙止觀」,又名「小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與《六妙門》等禪學作品;而導師雖沒相關專著,然在《成佛之道》第五章的「禪波羅蜜」中,則有專門介紹的段落,且對禪修基礎與次第的強調與說明,在其諸多著作中,多處可見。

本文即是對智者大師與印順導師,在基礎禪觀思想與教學內容方面的比較研究。最後,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在中國禪觀教學的發展史上,除禪宗之外,天台教觀亦傳衍長久,紹述與學習者眾多;其中智者大師的《小止觀》,更是佛弟子禪修入門教材。今者討論其基礎法要的思想源頭與教典依據,俾使我人對天台禪學於印度禪學之「繼承與創發」,有更多的了解。

當代漢傳佛教,以印順導師的義學體系最為嚴整縝密,其思想也最具深度與廣度。故筆者亟欲了解導師同在闡發龍樹中觀學的基礎上,對大乘禪波羅 蜜思想,與智者大師之不同,究竟著眼於甚麼觀點。再者,導師因比智者大師晚出,其禪學的研究成果,更涵攝了瑜伽行派典籍的重要觀點。探討導師禪學思想中,源自瑜伽經論的部份,除可見玄奘翻譯成果對後人禪學思想的影響外,也能了解自智者大師後,漢傳佛教全盤消化印度禪學,並建構修行體系的成果,這是本文撰作的第二個動機。
ヒット数1587
作成日2004.02.27
更新日期2015.06.09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309808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