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力與他力之間 -- 台灣民眾宗教態度與實踐間的差距 |
|
|
|
著者 |
姚麗香
|
掲載誌 |
「宗教與社會變遷 -- 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論文集
|
出版年月日 | 2001.02.23-24 |
出版者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宗教經驗=宗教體驗; 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f; 佛教心理學=Buddhist Psychology; 新興宗教=新興宗教運動=the rising religion=New Religious Movements=NRM; 台灣佛教=Taiwanese Buddhism; 皈依=Take Refuge |
抄録 | 對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研究,這幾年來已有不少成果展現出來,尤其是對個別新興宗教團體的分析,更有助我們了解台灣新興宗教發展上的一些共同特質,這些特質除中國民間信仰原有對身心、現世利益的重視外,還包括:對個人宗教活動中,主觀可經驗性面向的強調,對教團具有魅力(charisma)特質的領導者之「明師崇拜」情結,以及靈驗性的保證和傳播等;尤其,靈驗性和「明師崇拜」,在分析上似更是教團發展的核心要素。 這樣的分析,重點多是強調組織發展的特色。不過,除宗教組織的分析外,對以參與者為對象的研究,也漸受到重視。例如林本炫關於個人宗教信仰變遷的系列研究(1998,1999),以及部分從心理分析角度出發的,個人宗教皈依歷程研究。 這樣的現象與1960年代末期以來,西方研究新興宗教運動的趨向有所呼應。亦即對新興宗教運動的研究,將會由過去重視結構性的探討,轉而逐漸重視行動者主體性問題的研究。因此,有關個人宗教經驗的分析與討論,又再度成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
|
目次 | 一、前言 二、對西方皈依理論的回顧與反省 三、自力與他力之間--宗教與術數態度和行為的分析 (一)對擇日的看法,包括三個變項 (二)對算命的看法,包括五個變項 (三)術數改運,包括四個變項 (四) 神、佛改運,包括二個變項 (五)自力改運,也包括四個變項 四、詮釋的可能性—台灣新興宗教救贖方法的賣點 五、結語 六、參考書目
|
ヒット数 | 1571 |
作成日 | 2004.05.21
|
更新日期 | 2014.03.3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