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者 |
李清 (著)
|
掲載誌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出版年月日 | 2013 |
ページ | 1 - 28 |
出版地 | 臺灣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單位:白聖佛教學院佛教研究所。 |
キーワード | 空; 假名; 性; 相 |
抄録 | 本文所要探討的題目是「依義不依語」,也尌是《中論》觀四諦品所說的:「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諦。」世俗諦為「假名」,「若不依俗諦」,即若不依世俗的「假名」,則不能通達第一義諦。「依」有二種定義。一是依著立;一是依著破。破是破假名無實,先破名假,到受假:次破受假,到法假;再破法假,到諸法實相中,即所謂的般若將入畢竟空善滅諸戲論。 本文所說的是依著立的部分,第一義諦畢竟空,常寂滅不可言說,如不借用世俗的假名賦予不同的定義來說明,是不能通達的。也因借用了世俗的假名而賦予不同的定義,而產生語與義的問題,因語可得義,而義非是語也,如人以手指月,以示疑惑者,而疑惑者卻看指而不看月,當然尌見不到月。佛法借用了世俗的文字〈指頭〉而賦予不同的定義〈月〉。如佛以「空」為第一諦爲眾生說法,這個「空」尌是借用了世俗文字的「空」而賦予不同的定義,如將此「空」依世俗的定義「虛無」去作解釋,那將壞四諦、破三寶、也毀壞一切世俗法。除了「空」以外,如《金剛經》中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無為法,世俗的定義為無需因緣造作之法;而般若經是指見性後依法修行以斷貪瞋癡的程度而區分賢聖;又如《心經》的六不「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指法性;《中論》的八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是指法相,而性相有時又通用,如不加審思,便得不到分明;此外如自性;四諦與二諦,二諦的分別亦依權實而各有不同之定義。如不加分辨清楚,將不能通達經義。因此本文將以《中論》觀四諦品及經論會通為題,以《大智度論》之「論」為主作深入探究「依義不依語」。
|
目次 | 壹、前言 2 貳、以詮釋學的觀點論釋「依義不依語」 2 參、從《中論》觀四諦品論「依義不依語」 16 肆、從經論會通論「依義不依語」 23 伍、結論 26 |
ヒット数 | 310 |
作成日 | 2014.06.30 |
更新日期 | 2023.10.0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