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素養導向的《華嚴經》教學 ──以「離瞋恚心」的論述為例 |
|
|
|
著者 |
釋堅融 (著)
|
掲載誌 |
202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出版年月日 | 2023.10 |
ページ | 59 - 80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uayen.org.tw/index.aspx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為國際華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キーワード | 瞋恚; 憤怒; 素養導向; 華嚴; 品德教育 |
抄録 | 因應全球化資訊變遷,諸多國家提出教育改革,培育活用知識的公民。臺灣教育部參酌他國之教改方案,茲以「核心素養」做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領域學科課程發展之主軸。以國語文學科為例,教學內容不限於文本知識及讀寫技能,應融入特定議題,再透過語文教育引導學生反思生活中的相應情境,進而提出問題和解決之道。筆者由之推想:若學術研究者能提供基礎的語料分析,再由教育場域的實踐者進行適度的改編,應有助於《華嚴經》的現代教學與此一「素養導向」的教育方向接軌。職是之故,本文選擇古今中外皆重視的「憤怒」為主題,梳理「瞋心」煩惱的不同概念用語與意義,再進一步廓清唐譯本《華嚴經》的「離瞋恚心」論述。 本研究發現,《華嚴經》「瞋」詞組的對等印度源語豐富,敘事模式多樣,而且針對各類瞋心傾向教示不同的因應之道。值得特別留意其中的善巧論述方式,即:透過不同的發言位置──事件描繪和人物思惟交替──,讓線性的文句鋪排互有前景與後景。敘述視角的切換與主題意旨交織融合,一方面能建構仿真的立體意象,同時淡化「離瞋恚心」的說教性質,令讀者更易於理解乃至接受。推及至佛學以外的教學場域時,即使不便於採納佛教名相,亦可設計思辨討論環節,將經文呈現的菩薩省思脈絡與品德教育相互運用。
|
目次 | 一、前言:從「素養導向教學」談起 60 二、唐譯本《華嚴經》「瞋」詞組的多元來源 62 (一)巴利傳統的「瞋」概念用語 63 (二)西藏佛教認知理論下的「瞋」系列用語 65 (三)漢譯本「瞋」詞組的相關印度源語 67 三、《華嚴經》的「離瞋恚心」論述 67 (一)dveṣa, doṣa(Tib. zhe sdang) 68 (二)pratigha(Tib. khong khro) 69 (三)krodha(Tib. khro ba) 71 (四)vyāpāda(Tib. gnod sems) 72 (五)其餘用語 74 四、離瞋恚心與品德教育 75 參考文獻 77 (一)佛教經論 77 (二)專書與論文 78 (三)網路資源 79
|
ヒット数 | 83 |
作成日 | 2024.01.11 |
更新日期 | 2024.06.1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