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善財童子發菩提心研究 -- 以「十玄門」主詮的華嚴發菩提心=The Study of Sudhana-s/res!t!hi-da^raka Initiate Bodhi-mi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Initiation of Bodhi-mind in the Huayan with the Ten Gates of the Profound Philosophic Ideas |
|
|
|
著者 |
丘子紘 (撰)=Chiu, Tzu-hung (compose)
|
ページ | 389 |
出版者 |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暨研究所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hcu.edu.tw/hcu3/content/ird01/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玄奘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指導教官 | 熊琬=Hsiun, Won |
卒業年 | 94 |
キーワード | 善財童子=Sudhana-s/res!t!hi-da^raka; 發菩提心=Initiate Bodhi-mind; 事事無礙=non-obstruction between phenomena and phenomena; 十玄門=Ten Gates of the profound philosophic ideas; 三毒=three poisons; 二諦=twofold truth; 法界=reality-realm; 十願王=King of the Ten Vows; 善知識=Maha good wise friends; 法性融通=Dharma-nature and bhūtatathatā; 文殊菩薩=Mañju?rī-bodhisattvas; 普賢菩薩=Samantabhadra-bodhisattvas; 無盡緣起=dharmadhātu Unlimited causation |
抄録 | 本研究共七章,以發菩提心為始終貫串全論之縱軸,以五十三參學程開為橫軸,以善財童子為本研究主人翁,以文殊師利菩薩為發心指導師,以十玄門詮演普賢十大願王為發菩提心之極致拓展,以華嚴事事無礙圓理為歸趣,開成本論善財童子從修因到晉升聖流,華嚴行者莊嚴生命之無盡義涵。 第一章 緒論 說明本論之研究動機、目的與意義,探討古聖前賢與近代學者研究之成果,提列本論文之研究進路與方法。 第二章 《佛華嚴經》〈入法界品〉的相關議題 本章是對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在之〈入法界品〉相關議題之探討。 第一節是以人間三版華嚴為主,討論〈入法界品〉在《佛華嚴經》的意義,第二節是依據華嚴宗師對於《佛華嚴經》全經各品所作之判攝-能詮四分因果與所詮五周因果,經由這些判攝,以期進一步理解〈入法界品〉在本經的卓越價值,其中更關涉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於顯宗與金剛乘之重大意義。第三節著力於 「入法界」名相與次第之詮釋,由入法界次第之晉升,逐次顯現華嚴圓教相貌,這個部分就隱含將 「入法界品」的圓教興味帶出,為本論文預先安設了一乘思想之伏筆。 第三章 發菩提心教詮 強調經由人人心靈深處皆潛在的超越自我特質—佛性,因而直拈 「菩提心」作為本論核心論點,期盼由理論探尋出 「心」經由拓展激發所可能飛昇高翔而達到的至上層面。 第一節,是以五教立場探討 「心」,以小教之「攝義從名門」、始教之「攝理從名門」、終教之「理事無礙門」、頓教之「事盡理顯門」、圓教之「性海具德門」以探討 「心」在各位之差別。 第二節 從生滅心趨入菩提心,是站在迷悟的分水嶺上言生滅心與菩提心;由世尊宣說之大乘經典至金剛乘的密續與實修儀軌之中,莫不以願行菩提心為重點修目,觀知 「發菩提心」是利益眾生最快捷之法寶--成佛心法,於十方如來而言,更是度化眾生最勝方便。首言發菩提心之趨動他力—十方如來,次言發菩提心之趨動自力—本具佛性。 第三節 發菩提心行相,明標發心非是感激於一時之發相,「發菩提心」是由資糧加行開始地地勝進,以至於成就正等正覺亦永不捨離之心!發心正即是貫徹道果之始終意趣,是大乘唯一心戒!是菩提道程之永恆根軸。 其後將發心分為二層面,一者菩提即心,二者菩提明心,菩提即心之說,乃再呼應到第二節探討之發菩提心之趨動自力—本具佛性,心即是菩提,而所謂菩提,即非菩提,以權便故,名為菩提。而菩提明心說,是以俗諦而論,則此心本來清淨無垢,由於無明之雲翳遮蔽此心,乃依於種種助道因緣,以逐次將本具之菩提覺性顯發開來。本節最後探討由發心次第論發菩提心的開展;而以《大乘義章》緣相發心、息相發心、真實發心說明發心之三重次地。 第四節進入菩提心本質之探討-空悲雙運 大悲與般若是成佛之雙翼,大悲為菩提心之根,般若為方便,在般若正見下,一切無得亦無失!入法界、證菩提的雙翼即是空悲雙運;菩提心的內涵就是雙運此 「大悲」與 「空性」,由此而開展一切利生助道之善為。 第五節 發菩提心正行-將發菩提心之層次界分為有為與無為二階次,此即發菩提心正行;有為階次歸屬於相對菩提心範疇,意即世俗菩提心;若修升至無為階次,則入於勝義菩提心範疇。 世俗菩提心之內容涵攝六度四攝,而以般若波羅蜜多為依歸。勝義菩提心則歸併入第四章主論題「華嚴之發菩提心」而論。 第四章 華嚴的發菩提心 旨在研究華嚴發菩提心之勝義。華嚴之發菩提心是站在般若無所得之基維上而立說者。次論華嚴宗不共於諸乘,以事事無礙法界律則,將本宗發菩提心弘開出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之圓宗發菩提心相貌。 第一節總說華嚴是從本攝末一乘門之教。 第二節首談十玄門的前基架設—令理事融通而無礙緣起之十種律則,以及令事事融通而無礙緣起的十種法界「緣起相由」律則。 第三節以因門六義與緣起相由為華嚴因果理論之基礎分判同體、異體二門,結以融通真、俗二諦而圓融並雙超同異門。 第四節是依據華嚴宗師藉用華嚴經文中現象界的十對法,以為十玄門詮解教義之資;最終則以真俗二諦融通之。 第五節正式進入十玄門申論,由十玄法則之建立會通無盡緣起之理。闡明就法界一切存在之現象,就其本體而言,萬法莫不泯相而相即;就其妙用而論,莫不交徹而相入。破除空間、時間差別而處處見著圓滿具足,法法同時而俱成。 第六節,依據十玄為華嚴宗的發菩提心之理論基架,以顯華嚴發菩提心意趣。由前面十玄門之層層架構,提捻出五項法則以為華嚴經發菩提心之法則。 第五章 善財童子發菩提心與五十三參 探討善財童子與善知識於菩提心互相交徹的研究。筆者區分為三部分而分論。 第一節就善財所以堪為本品末會之法界入主之前行條件,經由詳習第一文本,歸納出善財童子能入法界之趨動力中,最重要的是其發心最勝這一目,全節之旨即是對善財童子做全方位周詳之探究。 第二節是探討本品本會中逝多林中大菩薩與本品末會為化育善財而一一出現的大善知識,他們之間極為相關緊密之聯結關係。 第三節探討的是善財童子在這整個過程中所展現之真正大乘行者之卓越風貌。首言其恭敬禮事善知識。其次,表明其已發菩提心--發出對於自、他生命意圖作同體之超拔邁越之熱忱,亦為其相續生命流中之唯一動機!其三,明闡善財每一提必是重扣法鐘之大哉問!其四,由彌勒印證善財童子菩提心徹上徹下貫徹始終,達到聖弟子之一切德相,知善財童子實乃於一生成就之聖善弟子。 第四節著力於諸善知識對於善財童子於 「發菩提心」之啟教;主分四大要門;第一是恭敬頂禮大菩提;第二是運心無際為根芽,第三是至上理體之永續實踐。,第四門即是以三毒示教唯探討之巧拈三毒為藥草。 其中特別彰明大菩薩根源於般若深觀而令其至上心靈永續實踐,超拔情、器、時三世之幻假,能三輪體空纖毫不著而又長久恆持,至於所謂之 「永不退轉」猶是以眾生情見之方便說,實則並無時間問題。特別值得一提的由菩薩示現之逆向修持,促使眾生能進一步自我省察到:那存在於自我生命底蘊中相對相反之人性原質,固然不需視為原罪,卻更須以高邁恢弘的態度疏導化解,令生命不致因此而墮入幽明之淵,更經由正觀其本質,以及其之於整體生命之意義,方能令生命得以再度張翼飛翔。 第六章 三聖於發菩提心之圓滿教諭 探討文殊、彌勒、普賢三聖在善財入法界進程中之重要義涵;然而與其說是三聖各自教誨,毋寧說是對於五十三參的合融歸元。第一節專研文殊於善財童子證入法界進程中所展現出完整而善巧的教育策略。第二節以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精詳而系統的開闡菩提心之全盤相貌為主要探討論題。第三節探討普賢菩薩對於善財童子於菩提心的究竟開展—十大願行無盡門,而以十玄門詮解其內涵。 首先就十大願王提出其二大主要共則作為提綱,點出他力與自力之遞進關係。並由十玄門詮解十大願王一路下來,可了知十大願王悉皆根軸於菩提心而作了極致拓展。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部份,條列總闡發菩提心之勝妙與功德總相,進一步省悟到能宣此不可思議境界之發心教諭,亦唯佛能宣!以大乘共法菩提心、信解行證足徵驗等等。 第二節,反省及檢討 ,以全括式手法,針對本論文反省及檢討,本論文正論部分於此結束。 【附論】:論「華嚴經非佛說maha^ya^na Su^trava」之謬 首由史實提列出正面手法論造論嚴苛名寰宇、諸大論師佛授記、華嚴神話五提問、佛法待緣而出世、動機純正非為諍..等觀點以申論之。 以反面手法非議「大乘非佛說」,以如來未曾授此記、三學不成豈有慧、預設立論執一端、正視方法學限制、因果法則的顛倒等理由論列。 小結—以等重漢、藏、南之三乘一體之宏觀正視理解佛法之完美體系,明三乘佛法悉為佛陀親宣之教典,以作為本章之總結。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unique initiation of Bodhi-mind in the Huayan. In specific, this study employs the Ten Gates of the profound philosophic ideas to explicate the initiation of Bodhi-mind of Sudhana-s/res!t!hi-da^raka.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The lessons for Sudhana-s/res!t!hi-da^raka to learn to initiating Bodhi-mind originate from the fifty-three wise, where the Mañju?rī-bodhisattvas advises him to initiate and the Ten Grand Wishes of the Samantabhadra-bodhisattvas are explicated with Ten Gates of the profound philosophic ideas. To highlight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Huayan distinct teaching of the single vehicle, the criteria of Phenomena and Phenomena without obstacle in Huayan The One Vehicle in its final teaching are utilized. Hence, the proce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意義2 I、研究動機 2 第一動機、善財能入法界之依憑 2 第二動機、發心當不止於入道初階 3 II、研究目的--探研華嚴經發菩提心之殊特義涵 4 III、研究意義 4 一、圓徹的發心是一生成就之由 5 二、華嚴經發菩提心之超越意義 5 三、彰顯發心教諭源自如來清淨傳承 6 第二節古今疏論文獻介紹 7 圖表:本論文參考典籍之理論架設總相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進路 14 I、研究方法 14 一、佛典內在理路之縱橫架設 14 二、文本詮釋之分析彙整 15 三、華嚴思想體系的詮釋哲學 15 II、研究五進路 16 一、第一進路--論文基礎系統之架設 16 二、第二進路—由雙軌分述到雙軌會一進路,歸結出華嚴經的發菩提心。 16 三、第三進路—以經典為主,古哲疏論為輔,以雙軌會一之進路 17 四、第四進路、總結華嚴經發菩提心之超越意義 17 五、第五進路、結論與附論之提出 18
第二章《入法界品》的相關議題19 第一節《入法界品》在三本《佛華嚴經》中的位置與意義 19 I、 大不思議六華嚴 19 華嚴廿二別行本與八十華嚴各品會之對照表 21 II、《六十華嚴》的《入法界品》 22 III、《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 24 IV、《四十華嚴》的《入法界品》26 第二節由四分五週看《入法界品》的價值 28 I、能詮四分因果 29 II、所詮五週因果 30 III、《入法界品》在華嚴經的獨特價值 31 IV、《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之價值 34 一、本品於顯宗之價值 35 二、本品於金剛乘之價值 36 第三節“入法界”名相及次第之詮釋 37 I、 “法界”的詮解 37 一、詮 “法” 38 二、詮 “界” 38 II、所入法界五門十義 38 所入法界五門十義圖 40 III、能入法界五門 41 IV、一真法界 43
第三章 發菩提心教詮 47 第一節 五教的心 48 I、小教之心 49 II、始教之心 50 III、終教之心 52 IV、頓教之心 53 V、圓教之心 53 第二節 從生滅心趨入菩提心 55 I 、生滅心面相 56 II、菩提心憑依之一如來 57 一、十方如來共此教 58 二、聖者晝夜恆加持 60 III、菩提心憑依之二--佛性 62 一、中道佛性說 64 二、互融的三因佛性 67 三、華嚴宗的佛性 69 第三節 菩提心行相 72 I、菩提即心 73 II、菩提明心 74 III、由發心次第論菩提心的開展 77 一、緣相發心 79 二、息相發心 80 三、真實發心 81 第四節菩提心的本質--空悲雙運 83 I、大悲-菩提心之根 84 一、大悲正願無盡 84 二、界分悲與大悲 85 II、般若空略探 88 一、遠離般若波羅蜜多之過 88 二、般若意趣無所得89 三、小結91 第五節 發菩提心正行 92 I、願菩提心 94 一、願菩提心二正觀 94 二、發願前行七因果 95 三、菩提總願五弘誓 97 II、行菩提心 99 一、六波羅蜜多 100 二、依般若成就六波羅蜜 102 三、般若圓成波羅蜜 106
第四章 華嚴的發菩提心 110 第一節 從本攝末一乘門 110 第二節 十玄門的前基架設 113 I、緣起無礙有十義 114 II、緣起相由起十玄 117 一、諸緣各異義 118 二、互遍相資義 118 三、俱存無礙義 119 四、異體相入義 119 五、異體相即義 121 六、體用雙融義 122 七、同體相入義 123 八、同體相即義 124 九、俱融無礙義 125 十、同異圓滿義 125 第三節 同異門的分判 125 I、 待緣與不待緣 126 圖表:因門六義與六相圓融關係圖 129 II、 諸緣之互異與互應 130 III、一多真俗辯同異 131 IV、緣之相由與不相由 134 第四節 十玄門的無盡內涵 134 I、 教義 135 II、理事 135 III、解行 135 IV、因果 136 V、人法 137 VI、分齊境位 138 VII、法智師弟 138 VIII、主伴依正 139 IX、逆順體用 140 X、隨生根欲性 141 第五節 華嚴十玄門申論142 I、同時具足相應門 143 II、因陀羅網境界門(新:因陀羅網法界門)145 III、秘密隱顯俱成門(新:隱密顯了俱成門) 147 IV、微細相容安立門 150 V、十世隔法異成門 152 VI、諸藏純雜具德門(新:廣狹自在無礙門) 153 VII、一多相容不同門 155 VIII、諸法相即自在門 158 IX、唯心迴轉善成門(新:主伴圓明具德門) 160 X、託事顯法生解門(新:託事顯法異成門) 162 第六節 華嚴發菩提心法則 165 I、自體因果一乘門 166 II、乘佛之乘不二門 171 III、一念圓攝十法界 174 IV、二諦融通攝無盡 182 V、一心緣起無盡德 187 VI、小結 192
第五章善財童子發菩提心與五十三參 194 第一節 善財入法界之殊勝 193 I、正報殊勝194 一、寶藏緣現名善財 195 二、無量劫前植佛藏 197 II、住地殊勝 198 III、法眷殊勝 203 IV、師資最勝 205 一、生佛之母號文殊 206 二、宣教一乘超五位 207 I無住以為萬行本 208 II菩薩種性久遠植 209 III十無疲厭登佛地 210 IV愛見取相本如幻 212 三、一門普攝一切門 214 I大悲無量作根門 214 II一毫普含無量光 217 V、重法隨師 218 第二節 逝多林中秘密義 222 I、如幻佛事法界遊 222 II、文殊前引善友成 225 III、謙己推勝涵三德 216 一、高誼堪為後世師 227 二、虔敬精勤弟子相 228 三、能入所入悉圓融 229 第三節 善財童子菩提心的展現 230 I、恭敬禮事善知識 231 II、至上理體實踐來 232 一、發心廣長無邊際 232 二、斬芟自我顯法身 234 三、重扣法鐘大哉問 236 四、一生成佛最上機 239 第四節 善知識菩提心示教 240 I、恭敬頂禮大菩提 241 一、悅意贊禮令堅固 241 二、身禮菩提最敬禮 244 II、運心無際涵果德 246 III、念劫圓成乎一心 250 一、悲誓勝願共交輝 251 二、智輪轉處真心發 253 三、無住任運唯度事 255 四、小結 IV、巧拈三毒為藥草 259 一、離言入行還滅痴 260 二、如幻刑殺降瞋毒 263 三、般若為道拔愛根 266 VI、小結 270
第六章三聖發菩提心圓滿之教 273 第一節 佛師文殊的教育策略 273 I、般若繁演無盡門 273 II、授大機以圓教門 275 一、宣至上以令發心 276 二、引善友以深觀行 278 三、返初心以令徹省 281 四、策廣大以無盡門 284 第二節 彌勒圓演菩提德 286 I、大力推勝勵來者 286 II、善財勵力淨三業 289 一、自我覺察斷無明 289 二、不動往昔金剛願 290 三、契入法性三昧印 291 III、一生成佛彌勒印 293 IV、暢演菩提歷位德 296 V、小結 302 第三節 普賢菩薩的願行305 I、普賢菩薩釋義 305 一、廣釋普賢 305 二、密釋普賢 306 II、華嚴會主徹始終 308 第四節普賢願海之一--統說共法 309 I、願王共法立綱維 311 一、怙主普賢大導師 311 二、普賢心靈之建設 313 三、內外融通解行證 314 II、大願大行無盡期 315 第五節普賢願海探幽之二—分說別演 316 I、禮敬諸佛 316 II、稱讚如來 319 III、廣修供養 322 IV、懺悔業障 325 V、隨喜功德 328 VI、請轉法輪 331 VII、請佛住世 333 VIII、常隨佛學 335 IX、 恆順眾生 336 一、恆順自我的凡夫心理 336 二、自私的人本觀點 337 三、菩薩歷劫而昇華 338 X、普皆迴向 342 XI、小結 345 |
ヒット数 | 996 |
作成日 | 2007.07.27 |
更新日期 | 2023.03.2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