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原始佛教戒學之初探 -- 以「小小戒可捨」為中心=An init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vinaya of primitive Buddhism--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Disposing of minor precepts" |
|
|
|
著者 |
丁國慶 (撰)=Dinh, Quoc-khanh (compose)
|
出版年月日 | 2008 |
ページ | 119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出版サイト |
http://light.hf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華梵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釋仁朗 |
卒業年 | 96 |
抄録 | 本論文的題目是:原始佛教戒學之初探-以「小小戒可捨」為中心。在原始佛教時期,戒學並不是一種學說,而是修行實證真理的方法。實踐佛法以斷盡漏惑,得涅槃解脫境為目標。斷盡諸漏惑是智慧為關鍵,即沒有智慧就無法得到究竟解脫。可是,智慧的發展必須奠基於定力,在心動意亂之下,智慧就無法增長。然,所有定、慧的增長,必須從戒學做起,不可能離開戒學而有定、慧,乃至解脫可言,這可說是原始佛教修證佛法的一套理論。這樣說來,欲於佛法修行有所成就,戒、定、慧三學一定不得缺少任何者。此意佛陀亦曾跟諸比丘肯定過,他一再囑咐弟子們,要離欲、斷諸漏惑,要守護六根,即要習於戒也。修行的意志不夠強者,要藉由戒學來調伏自己,令諸根清淨,是故藉由戒學成就,導致定慧開發地。所以說戒學於修證佛法,有其必要性。可是,佛入滅之前又施設了「聽諸比丘捨小小戒」的遺命。此與佛一生的教法是否有自相矛盾之處?本論文的目的是於戒學作個整體的研考,然後以其來解讀「小小戒可捨」的問題。此目的具體化為三個主要問題等待解決。一者、戒含何意義?二者、佛陀制戒的目的,及以何原理原則來結戒。三者、以前兩者來考論「小小戒可捨」的問題。 |
ヒット数 | 761 |
作成日 | 2008.12.19 |
更新日期 | 2023.04.1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