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董陽春 (撰)
|
出版年月日 | 2013 |
ページ | 117 |
出版者 | 佛光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fgu.edu.tw/
|
出版地 | 宜蘭縣, 臺灣 [I-lan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佛光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宗教學系 |
指導教官 | 許鶴齡 |
卒業年 | 101 |
キーワード | 淨業三福; 修行六念; 欣厭二門; 定善十三觀; 善散九品; 極樂淨土 |
抄録 | 生命旅程的根本課題,無論是對生命的目標、生命意義之追求、生命價值的抉擇和實踐,如何運用信、願、行,證的要旨!統整對於生命的根本信念和願力,進而提昇生命的品質,實踐自我生命的價值,從而活出精彩的人生。基於此理,本論文試圖依據《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教義理論和修行的方法,作為探究人生的大事「生與死」的奧義,進而得以消弭對於人生必須經歷生死的迷思。本經刻畫了在短暫而有限的人生旅程,詮釋對於生死的困境與生命超越極限時之蘊含,記載了當事人的省思與作為,明智思考人生的「生與死」問題、面對人生遇到挫折和悲慟之勇氣,作出心境轉化的心路歷程。經由整個經文以淨土法門中的欣厭二門,又稱取捨二門,闡釋心境上的改變,處事的態度,所呈現出智慧的能量,都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和充滿著無限的願景。同時,也驗證了若能徹底瞭解因地果報所生法的因緣法則與道理,就會坦然接受所面對的處境,認清所謂「危機就是轉機」的道理,激發潛能,超越自我、出離三界、了脫生死,開創出更燦爛更光明的新生命之旅。所以,務必要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出正知、正見、正思惟的心念,以發菩提心、淨業三福、定善十三觀、修行六念、善散九品等建立成就淨土修觀行門的要件,作為中心思想概念的根本基礎,運用解行並重的要旨,達成具有究竟性和超越性的終極目標,才能夠利人利己,有信心的開展出自己人生的康莊大道。並祈望藉由本論文之探究,能夠協助修觀者的菩提行——遇向極樂淨土。
關鍵字:淨業三福、修行六念、欣厭二門、定善十三觀、善散九品、極樂淨土
|
目次 | 摘要 i 誌謝 ii 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02 一、研究動機 02 二、研究目的 03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探討 03 一、學者論著 04 二、論文著述 0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0 一、研究範圍 10 二、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說法因緣 13 第一節 略釋經題 13 一、經題通別的涵義 14 二、六種成就的意義 20 第二節 觸動惡逆之因緣 21 一、弒父之宿世因緣 22 二、害母之忤逆因緣 24 第三節 厭離苦惡欣求淨土 25 一、厭離苦惡之因緣 25 二、欣求淨土之因緣 27 三、散善顯行之因緣 28 四、定善示觀之因緣 31 第三章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基本生死的觀點 34 第一節 觀受是苦— —深化一念心性 35 一、以苦為師的心志 37 二、令覺察力更敏銳 38 第二節 觀法空相— —調伏自心內外因 39 一、瞭解因緣所生法 40 二、調整生死的思維 43 第三節 觀心無常— —轉化起往生正因 44 一、把握當下的契機 47 二、強化受持意志力 47 第四章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生死修持的途徑 49 第一節 思惟正受— —如理普觀往生因 51 一、淨業三福離往生障 54 二、修行六念令心堅住 57 第二節 發三種心— —即成就無上道心 58 一、至誠心即正念真如 59 二、深心樂集一切善行 60 三、迴向發願堅定信心 60 第三節 定散二善— —超脫生死的束縛 62 一、定善十三觀啓發善根 64 二、散善九品以破妄顯真 76 第五章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生死解脫道力 83 第一節 發菩提心— —成就淨業正因 84 一、發菩提心殊勝功用 85 二、理事圓通感應道交 87 第二節 淨除業障— —願生於諸佛前 89 一、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89 二、一體同觀復本心源 91 第三節 唯心淨土— —即為自性彌陀 93 一、意業清淨入正定聚 95 二、寂照無礙極樂淨土 97 第六章 結論 99 參考書目 102 |
ヒット数 | 413 |
作成日 | 2016.08.05 |
更新日期 | 2023.04.06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