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蕅益智旭《靈峰宗論》研究=The Studies on The Sect Commentary of Lingfeng by Ouyi Zhixu |
|
|
|
著者 |
黃家樺 (撰)=Huang, Chia-hua (compose)
|
出版年月日 | 2020 |
ページ | 511 |
出版者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3.nknu.edu.tw/zh/
|
出版地 | 高雄市, 臺灣 [Kaohsiung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國文學系 |
指導教官 | 林晉士、周虎林 |
卒業年 | 108 |
キーワード | 蕅益智旭=Ouyi Zhixu; 靈峰宗論=Lingfeng Zonglun; 介爾一念=on one thoughts; 持名念佛=recollection of Buddha’s Name; 心影說=Xinying Shuo |
抄録 | 本文研究目的可歸納為二:補闕救殘,釐正學風。
因歷來未有以《靈峰宗論》為主題之研究,復因發現之文本《淨信堂初集》原稿可補《靈峰宗論》之闕,爰本文在「智旭著作中一以貫之思想為何」的問題意識脈絡下,以筆者對智旭著作反覆研讀、製表整理所得到的結果,作為重新思考和探討之基礎,在遵循智旭對佛法和文字關係為理路來梳理文本,以此對其思想作根本之建構研究,並期能使若干疑點得到澄清。本文試圖以《靈峰宗論》等對其作思想、實踐、文學全面的探討,來達到筆者研究的一點心願。
在補闕救殘方面,因《淨信堂初集》、《絶餘編》二本原稿,提供明崇禎戊寅年,智旭在四十歲是年秋天之前的史料。又,此二本文集的原稿資料,不但能讓本文重新探討其思想,也在各章釐清其儒釋道三教融通、禪淨思想等疑竇。復因尋得智旭手跡等實物文本,完成三篇文稿補遺。
本文首次對智旭原稿詩偈作初探,提出其創作觀「心影說」可作為解釋所有文學之究竟理論,並分析法書「筆端三昧」感人之因。在詩偈用韻研究,發現智旭用韻本色是「任運自然、左右逢源用韻而不被韻用」。又首次論證其詩偈用韻密度高卻未具易於傳播功能之議題,並總結智旭文學特色是「借詩說法」、「以佛法為詩文」:他以自身所示之文學藝術境界所說的是「以實相介爾心行世法、出世法」,則行佛法於世間,亦不壞世法,且所行世法會有佛法味。
因末世佛法修學「錯認源流,倒置本末」,學人誤認法門手段為修行究竟目的,於門庭工夫諍論不休,以葛藤解葛藤,忘失歸家了生死才是佛法修學目的。所以智旭提出「圓解之人,既達如來藏性」,能歸根得旨,故能「即流是源」、左右逢「源」,可解末世「競逐枝葉,罕達本源」之弊。是以,對智旭「釐正學風」的根本思想及修學法要,本文建構為「重本源心地」、「重因地發心」、「圓門漸修之說」、「嘗徧神農百草丸,彌陀一句成安宅」、「為末法持戒修淨土者擇占察及持名二門」。
對本文第陸章結論的研究心印,以一段話為代表:不論對在家出家、世法出世法,「舉世不知真,吾獨不愛假」之智旭皆一以貫之教人「應先開圓解,依解起行,以此方便入三摩地」之法,一以貫之依佛知佛見的「佛說法本源、取法乎上」說法,且以其所發明「真妄同源」之「介爾一心」為圓融絶待佛法之根本,使各宗各教互攝互融,讓千經萬論同條共貫。
本文研究結果,所見的是「圓融各宗而會歸淨土」之智旭,常言佛法非是談玄說妙,且出世要法實無奇特,「正在平常用之間」,不可離事覓理。是以本文將「佛學」和「學佛」作結合,嘗試以佛法的解行相應來作新的研究進路和學術價值。最後,再以「將佛法善用於世法」、「三教門庭融通之法:『五句融會法』」、「《淨信堂初集》、《絕餘編》之詩偈箋證研究」等三點作為研究限制及未來展望。
Description The aimsof the thesis are the integration of lacks and correction of the practicestyle. There is no any studies orresearch cases on Lingfeng Zonglun靈峰宗論, and the new version ofJingxin Tang Chuji淨信堂初集could support and integrate the Lingfeng Zonglun靈峰宗論. I always think about what isthe thinking system of the Zhixu智旭, based on this issue, I did the research and organize the information Isearched in charts and tables drawing out a new research method, the purpose Ido that is to rethink and explore more about the Lingfeng Zonglun靈峰宗論. Moreover, I adhere to Zhixu智旭’s way of thinking, and baseon his understanding of Dharma, I did the reading repeatedly on his works, aimto understand the frame of his origin thinking to prove the issues I found withusing the academia method. The main purposeof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Zhixu智旭’s success in thinking,practice and literature from the Lingfeng Zonglun靈峰宗論. Regards the integration oflacks, there are two works of Zhixu智旭, Jingxin Tang Chuji 淨信堂初集and Jueyu Bian絶餘編provide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before his 40 years old in the Year ofWuyin, Emperor Chongzhen during Ming Dynasty (明崇禎戊寅年). Two of his completed origin works are toreconsider his way of thinking, and gave rise to comprehend and clarify bouthis thinking of harmonizing three religions, Confucianism, Daoism, Buddhism, andthe thinking on Chan and Pureland. Andalso the handwriting works of Zhixu智旭has been found that completedand integrated three chapters of the Lingfeng Zonglun靈峰宗論. The thesis is the first timeto explore Zhixu智旭’s poetry from hismanuscripts, we can see his creativity and understand all his literature worksthrough Xinying Shuo心影說. Moreover, I found some touching reasons byappreciating his calligraphy style through Biduan Sanmei筆端三昧. Regards the rhyme of his poetry, I discoveredthat the alliteration and rhyme style Zhixu智旭created,his rhyme is nature and flexible without any bonds. I also demonstrate the subject that the rhymeof poetry he created and not easy to spread out. His literature style is to discourse theDharma through poetry, take the Dharma for his poetry, aimed to demonstrate thetrue Tathagata practicing on mind through mundane and supramundane dharma,practicing the Dharma in the world that not ruin the mundane dharma, and themundane dharma practice is filled with the supramundane dharma. Manypractitioners “mis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during the decline of Dharma, and wrongly recognized methods of practicing astheir supreme and highest motive of practice, thus created many controversiesand false explanation, disregarded the real aim of back home way to releasefrom the bonds of birth and death. HenceZhixu智旭 cited“The one who fully understanding is to get attained to T |
目次 |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 前人研究成果及研究問題的提出 5 第二節 研究材料和範圍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 14 第貳章 智旭與《靈峰宗論》 23 第一節 智旭略傳 23 第二節 《靈峰宗論》之輯成 30 第三節 《靈峰宗論》與《淨信堂初集》、《絕餘編》 40 第四節 靈峰寺與《靈峰宗論》 65 第叁章 智旭《靈峰宗論》之思想 99 第一節 智旭「儒釋道三教融會」思想 100 第二節 智旭對禪淨修行法門之思想 132 第三節 智旭發明之「介爾一念」 147 第肆章 《靈峰宗論》蘊涵之修學法要 183 第一節 智旭出生死成菩提之修行履踐 186 第二節 《靈峰宗論》之戒波羅蜜 211 第三節 《靈峰宗論》之淨土祕藏指南 245 第伍章 《靈峰宗論》之智旭文學探究 281 第一節 智旭創作觀 281 第二節 靈峰片石舊盟新:訪北天目靈峰寺 295 第三節 智旭詩偈初探 319 第四節 智旭文學特色:以佛法為詩文 347 第陸章 結論 353 第一節 補闕救殘 354 第二節 釐正學風 361 第三節 研究特色和貢獻 367 第四節 研究心印 367 參考文獻 377 附錄一 「蕅益智旭著述前人研究成果分類統計表」 385 附錄二 「《淨信堂初集》、《絕餘編》和《宗論》全文目錄比較表」 397 附錄三 戒波羅蜜 455 附錄四 會性法師編《蕅益大師淨土集》及本文所選《淨土祕藏指南》 463 附錄五 《淨信堂初集》、《絶餘編》、《靈峰宗論》詩偈用韻對照表 471 表 次 表一 蕅益智旭著述前人研究成果分類統計簡表 5 表二 《靈峰宗論》序、跋中所載七本文集名稱整理表 30 表三 四本文集是否成書及集(成)書年代不同說法整理表 33 表四 《淨信堂初集》、《絕餘編》、《閩遊集》、《淨信堂續集》所集文稿年數 35 表五 《宗論》七本文集集書年及所集文稿年數 39 表六 《靈峰宗論》所收《淨信堂初集》、《絕餘編》詩偈被刪改項目百分比 47 表七 《靈峰宗論》、《淨信堂初集》所收〈示寶所〉內容對照表 48 表八 《靈峰宗論》所收《淨信堂初集》、《絕餘編》詩偈被刪改內容對照表 49 表九 《宗論》、《淨信堂初集》所收〈胡勞歎〉內容對照表 58 表十 《宗論》、《絕餘編》所收〈寄懷未能〉內容對照表 58 表十一 《淨信堂初集》所收《絕餘編》和《靈峰宗論》全文目錄數據統計表 59 表十二 《靈峰宗論》、《淨信堂初集》、《絶餘編》所收願文對照統計表 63 表十三 《靈峰宗論》、《絕餘編》所收〈寄懷未能〉內容對照表 65 表十四 智旭九次出入靈峰行跡年表 69 表十五 《淨信堂初集》、《絶餘編》和《宗論》願文整理比較表 81 表十六 〈刻大乘止觀釋要序〉手稿及《靈峰宗論》內容對照表 88 表十七 三種〈靈鳥賦〉內容對照表 89 表十八 釋論署名整理 90 表十九 智旭對大乘實相之「會通異名」、「一法異名」整理表 128 表二十 體究、念佛比較表 143 表二十一 參究、念佛正助行關係 143 表二十二 《宗論》及文稿集整理之「介爾一念」 147 表二十三 「釋論」整理之「介爾一念」(依注經時間順序排) 152 表二十四 智旭闡釋《中論》〈四句偈〉四說對照表 162 表二十五 〈唐氏女繡金剛經跋〉「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之妙 29 表二十六 《宗論》所收《淨信堂初集》五篇文稿內容刪改對照 321 表二十七 一韻到底 325 表二十八 鄰韻通押 326 表二十九 上去通押 327 表三十 平上通押 327 表三十一 平去通押 327 表三十二 曲平上去通押 328 表三十三 方音通押 328 表三十四 智旭詩偈用韻情形整理表 329 表三十五 《淨信堂初集》、《絶餘編》及《宗論》未用韻數量對照表 330 表三十六 智旭詩偈用韻聲情整理表 331 表三十七 〈病中寫懷三十首〉用韻 333 圖 次 圖一、蒼輝法師寫《蕅益大師碑記》殘片 296 圖二、宋治平年間御賜玉印以鎮山門,印文「金闕玉璽」 296 圖三、元朝朱穎達古硯 297 圖四、蕅益旭大師舍利塔 297 圖五、乾隆時靈峰寺傳法印,印文:「傳靈峰性相教觀第五世住山行珠之印」 298 圖六、傳法印外觀 298 圖七、《淨信堂初集》第三冊卷六卷末「助刻芳名」之「蕅益自補五錢」 299 圖八、泉州大開元寺藏有智旭所贈之梵網經兩部,卷末親筆題識 300 圖九、「靈鳥碑」拓本照片(攝自2007年《北天目山靈峰寺志》) 301 圖十、「靈鳥碑」拓本照片(攝自2012年《安吉歷代碑刻》) 302 圖十一、〈靈鳥碑〉的位置,在照片中白牆壁左邊下方的黑色片狀地方 302 圖十二、〈刻大乘止觀釋要序〉(一) 303 圖十三、〈刻大乘止觀釋要序〉(二) 304 圖十四、〈刻大乘止觀釋要序〉(三) 305 圖十五、〈刻大乘止觀釋要序〉(四) 306 圖十六、〈仁義院古佛堂改禪寮引〉(一) 307 圖十七、〈仁義院古佛堂改禪寮引〉(二) 308 圖十八、〈仁義院古佛堂改禪寮引〉(三) 309 圖十九、〈仁義院古佛堂改禪寮引〉(四) 310 圖二十、〈仁義院古佛堂改禪寮引〉(五) 311 圖二十一、〈仁義院古佛堂改禪寮引〉(六) 312 圖二十二、〈仁義院古佛堂改禪寮引〉(七) 313 圖二十三、〈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後序〉 314 圖二十四、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幅) 314 圖二十五、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315 |
ヒット数 | 313 |
作成日 | 2021.11.25 |
更新日期 | 2023.01.16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