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著者 |
胡湧源 (著)=Hwu, Yeong-yuan (au.)
|
出版年月日 | 2009 |
ページ | 107 |
出版者 | 玄奘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玄奘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宗教學系碩士班 |
指導教官 | 陳一標 |
卒業年 | 97 |
キーワード | 金剛經; 即非的論理; 表法; 自性; 無相; 空 |
抄録 | 本文將以《金剛經》之論說形式為主題來做研究,因為《金剛經》代表著佛教闡明空義的大乘經典,研究的學者很多,是為佛教中的正法玄關。因而在佛教中以《金剛經》做為修持的真理,而成就佛法智慧的人,不勝枚舉。 所以本文以大乘真理的形式研究為首,闡述佛陀所說的一切法,皆建樹在「無說」而說一切法。佛所說的一切法,猶如「獅子吼」,能震攝一切眾生,使眾生覺悟佛法根源於自性;並使眾生信心堅固不移猶如「金剛」。再以六度萬行調理其心,示以正路使眾生成就功德智慧,方能達般若境地。般若為諸佛之母,成就般若即證佛道。故佛陀以「食時」的智慧,做為《金剛經》的開示;再以「行住坐臥」做為《金剛經》的功德闡明。以一切的言說皆在其中,以一切法亦復如是。 因此筆者以「食時」與「行住坐臥」做為經典上表法的呈現,做為論說形式的開端。因為說法者,與聽法者;若能契合,即入佛海。如此法說,合為一相;滅眾生幻,並無取證。以此因而銷歸自性與佛根源同俱。如「水」是眾生,同於「海性」為佛;終歸大海根源,並合為一味。此一味亦是表法究極目的。 再以《金剛經》中的成一切法,及離一切法。做為傳統概念空義的論說,來呈現《金剛經》中所說即非的理論,用來闡述初發菩提心的修持者至究竟菩提而成佛的實相圓成的清淨本相,是為「金剛佛性」。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7 第三節 現代研究成果 10 第二章 邏輯之論說形式 13 第一節 思想三律與《金剛經》的邏輯 13 一、思想三律 13 二、《金剛經》中的邏輯 16 第二節 《金剛經》中「A即非A是名A」之論說 18 一、《金剛經》裏「A即非A是名A」之文獻 22 二、「A即非A是名A」之詮釋(緣起法A→無自性非A→假名A) 25 第三節 論《金剛經》之四相與四無相 25 一、四相(世俗、凡夫) 25 二、四無相(勝義、聖者) 35 第三章 表法之論說形式 46 第一節 表法的意義與究極目的 46 第二節 譬喻的表法 50 一、如夢幻泡影等喻所表顯之深義 50 二、功德校量喻所表顯之深義 53 第三節 言外之意的表法──以行住坐臥為例 57 一、《金剛經》行住坐臥經文解析 57 二、行住坐臥所表顯之深義 68 第四章 借傳統佛教闡揚大乘教義之論說形式 73 第一節 《金剛經》借聲聞弟子須菩提闡揚大乘空義 75 一、須菩提介紹 75 二、須菩提在金剛會上當機示眾的意義 79 第二節 以聲聞之四果證呈顯大乘法義 82 第三節 引《阿含經》「筏喻」闡揚空亦不能執著義 93 一、《阿含經》「筏喻」經文解析 93 二、《金剛經》「筏喻」之發揮 96 第五章 結論 100 參考文獻 105 |
ヒット数 | 43 |
作成日 | 2023.04.13 |
更新日期 | 2023.04.1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