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著者 |
謝端陽 (著)
|
出版年月日 | 2013 |
ページ | 133 |
出版者 | 佛光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ebsite.fgu.edu.tw/?locale=zh_tw
|
出版地 | 宜蘭縣, 臺灣 [I-lan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佛光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宗教學系 |
指導教官 | 許鶴齡 |
卒業年 | 101 |
キーワード | 如夢之夢; 賴聲川; 英雄歷程; 個體化 |
抄録 | 《如夢之夢》是華文戲劇代表作者賴聲川的劇作,這部篇幅極長,觸角甚廣的劇作,不僅呈現了賴氏對「死亡」一現象的關注,也包含了對人生問題諸如愛情、人生困境的關懷。賴氏身為藏傳佛教的信奉者,《如夢之夢》是他首次試著將佛教義理較顯著融入的創作,通過劇中人追尋生命意義的過程,有意識的以佛教的角度呈現自身對各種生命現象的關注。
《如》劇對生命現象的關注,乃通過劇中人的一場以「追尋」為目的的旅程展開,這與坎伯(Joseph Campbell)最著名的學說「英雄歷程」(The Hero’s Journey)不謀而合。英雄歷程是坎伯分析古今許多神話歸結出的共同故事模式:英雄(主角)為了某種目的而離開原生地,展開歷程,追尋有形或無形的事物;最後,英雄往往帶著追尋到的「寶物」回到原生地,而無論有無尋到寶物,歷程過後的英雄都已經歷了改變,身與心往往都蛻變成另一新的自己。《如》劇的角色們同樣如是,因此本論文試著以英雄歷程最簡之三階段「啟程」、「啟蒙」與「回歸」劃分《如》劇角色所經歷之追尋過程。
「英雄歷程」往往反覆出現「死亡」及「重生」的意象,劇中人所經歷的改變,即是一種死去後再重生的反映。英雄歷程不見得一定要呈現「身體的死亡」,最重要的乃是「心理上的死亡」,而《如》劇的生死關懷,由「身體的死亡」出發,進而帶出劇中人心理上的重生,有所體悟後,始能迎接此世生命的終結。心理狀態的描寫,乃是《如》劇特色之一,「英雄歷程」其實也就是劇中人各階段心理變化的歸納,本論文結合兩者,同樣著重於角色們「心理狀態」的探討。 角色在遊歷之後的心理改變,往往都能為內在帶來正面的成長,英雄歷程最終所要呈現的理念也在於此。無論在歷程中遇到什麼樣的苦難、折磨,甚至被逼到近乎死亡的絕境,全都能成為心靈提升的養料,通過苦難而得以成就心靈的蛻變,因此「苦難」成為本論文的論述重點之一。「英雄歷程」中接受種種試煉與磨難後達到的嶄新心靈境界,與榮格(Carl G.Jung)學說的「個體化」(individualize)殊途同歸,因此本論文亦將個體化之概念一併加入論述角度。
本論文首先以第一章緒論陳述研究動機及背景後,第二章則就《如》劇創作的背景及其表現手法,分析作品內含的思想與關注面;第三章則討論劇中人在原生環境中所碰到之問題及其心理狀態,第四章則論述了角色們在追尋意義之過程中,心理的轉變與掙扎,第六章著重於遊歷結束後,角色對生命的體悟,及面對自身真正死亡的態度。透過角色的英雄歷程,呈現《如》劇對生與死之關懷。
|
目次 | 目次 摘要 i 誌謝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7 一、專書 7 二、期刊論文 10 三、學位論文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4 一、研究範圍 14 二、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如夢之夢》的創作背景與表現手法 18 第一節 作者賴聲川 18 第二節 《如夢之夢》的創作背景 19 一、《如夢之夢》劇情梗概 20 二、《如夢之夢》創作來源 22 第三節 《如夢之夢》的表現手法 27 一、舞台上的蒙太奇 27 二、繞場:生命的相互對照 29 三、後設手法 30 第三章 啟程:對生命現象的質疑 34 第一節 麻木的生活 34 第二節 凋零的愛情與婚姻 41 第三節 近逼的死亡 48 小結 52 第四章 啟蒙: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55 第一節 無常──生命的轉折點 55 第二節 《如夢之夢》所揭示生存的意義 61 第三節 《如夢之夢》所揭示苦難的意義 68 小結 77 第五章 回歸:對生命真相的理解 79 第一節 善終:《如夢之夢》中的臨終關懷 79 第二節 徹悟:劇中人領會的生死之謎 90 小結 100 第六章 結論 102 參考文獻 111 附錄:《如夢之夢》各幕大綱 116
|
ヒット数 | 46 |
作成日 | 2023.04.24 |
更新日期 | 2023.04.2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