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著者 |
廖玉行 (著)=釋德一 (au.)
|
出版年月日 | 2012 |
ページ | 185 |
出版者 | 佛光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ebsite.fgu.edu.tw/?locale=zh_tw
|
出版地 | 宜蘭縣, 臺灣 [I-lan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佛光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生命與宗教學系 |
指導教官 | 劉國威 |
卒業年 | 100 |
キーワード | 《清淨道論》; 三學七清淨十六觀智; 四護衛禪; 不淨觀; 慈心觀; 佛隨念; 死隨念; 《攝阿毗達摩義論》; 究竟色法; 究竟名法; 止; 觀 |
抄録 | 《清淨道論》是古今中外共認禪修之寶典,亦是南傳佛教典籍中最受後人重視的一部論書,代表南傳上座部禪法。為覺音論師所著。其次第清晰,目標明確,內容詳盡記載依戒定慧三學為修止禪大綱,總攝三學、七清淨、十六觀智為修學次第。三學是依戒,依定發慧,特別是「定」、「慧」修行的方法非常詳盡。故稱為佛法的百科全書,因此,要了解南傳佛教的禪法,本非讀《清淨道論》不可。是修學禪修者最佳的指導手冊。在南傳巴利佛教被推尊最高權威的論書。在《清淨道論》止禪修學當中,將四十業處的每一個禪定修法稱為心清淨,訓練心念念保持正念清淨,因心是業的主導,當心清淨的力量更成熟穩定時,才能証入每諸禪定。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是本文探究的核心目標。以四衛護禪之不淨觀、慈心觀、佛隨念、死隨念等相關內容開展,並發現四護衛禪、六性行人和四十業處分別能對治之習氣要領。而在《攝阿毘達摩義論》主要是在修觀vipassanà的階段,如果能破除相續、組合、作用、所緣等密集,觀照的究竟色法、究竟名法,能將名色法非常透徹分析,到最小單位色聚,。因此,「阿毘達摩」又被稱為佛教的內心科學,值得注意的是修觀必須要有前面修止禪的基礎。然後進一步破除無常、苦、無我,証入究竟涅槃。這是佛教經典中少有的。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和相關近代之研究成果和本論文內容和述要。第二章談到歷史背景與文獻概觀。依循著巴利三藏的脈絡概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歷史源流,以及上座部佛教的分裂與傳播及其發展過程。並介紹南傳佛教相關論師與其著作的註解書等。並介紹覺音及其著作,特別是以《清淨道論》為主,對後代深遠的影響。第三章分析《清淨道論》與《攝阿毗達摩義論》之密切關係。而《清淨道論》禪觀之修法,即是「阿毗達摩」的實踐。內容離不開六根、六塵,與蘊、處、界、根、諦、緣起等法。第四章是本文主軸,整體以根道果的次第,闡述四衛護禪之要義與修持法要,並與南北傳相關經論作比較,最後整合修習四衛護禪的功德與利益。第五章講到止禪對治之習氣,與其他經論的簡要的比較。第六章結論則總結各章節大意及其之間關聯性,和本文研究結果與未來之展望。 |
目次 | 摘要 I 謝誌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研究動機 2 二、研究目的 7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9 一、研究範圍 9 二、研究方法 10 第三節 近代研究成果 11 一、《清淨道論》之譯本 12 二、現代學者相關《清淨道論》之著作 13 第四節 本論文的內容與述要 16 第二章 歷史背景與文獻概觀 18 第一節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分裂與發展 18 第二節 南傳上座部佛教特色 21 第三節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歷史源流與發展 23 一、南傳大藏經的意義及應用價值 23 二、巴利三藏主要文獻 24 第四節 關於覺音論師 36 一、覺音論師的生平 36 二、覺音論師的著作 37 第三章《清淨道論》實踐次第與《攝阿毗達磨義論》之關係 39 第一節《清淨道論》之要義 39 一、增上戒學 40 二、增上心學 43 三、增上慧學 50 第二節《清淨道論》之特色 56 一、何謂清淨道次第? 56 二、戒定慧的意義與旨趣 58 (一)戒律 58 (二)禪定 58 (三)智慧 59 (四)明與行 59 三、略述《清淨道論》與《解脫道論》之關係 60 第二節《攝阿毗達摩義論》之述要 62 一、何謂攝阿毗達摩? 62 二、攝阿毗達摩各品之要義 65 第三節《清淨道論》與《攝阿毗達磨義論》之關係 71 第四章 四衛護禪之要義 75 第一節 慈心觀之修習 77 一、何謂慈心觀 77 二、慈心修習次第 78 三、破除情感的界限 82 四、慈心的究竟解脫 86 五、慈心觀的功德與利益 87 第二節 佛隨念之修習 87 一、何謂佛隨念? 88 二、佛隨念之修習 89 三、佛隨念較完整的修法 91 四、佛隨念的功德與利益 91 五、《俱舍論》中「佛隨念」之功德 92 第三節 不淨觀之修習 104 一、不淨觀如何修? 104 二、何謂十種不淨相? 104 三、十想觀與九相之差異 106 四、不淨觀更完整的修法 108 五、關於《俱舍論》不淨觀之修習 111 六、「不淨觀」之功德利益 118 第四節 死隨念之修習 118 一、何謂死隨念? 118 二、死隨之念修法一 119 三、死隨念之修法二 120 四、死隨念之修法三 121 五、死隨念的功德與利益 122 第五節 四衛護禪名色法之探究 123 第五章 止禪對治習氣 139 第一節 四衛護禪對治之習氣 146 一、關於不淨觀之對治 147 二、關於慈心觀之對治 152 三、關於佛隨念之對治 153 四、關於死隨念之對治 153 第二節 四衛護禪與六性行人之關係 153 一、什麼是性行? 154 二、如何分辨六種性行? 154 三、《清淨道論》與《解脫道論》之六種性行者比較 155 四、四衛護禪與六性行人有何關係 157 第六章 結論 164 第一節 本論文的回顧 164 第二節 禪修之應用與未來展望 166 參考文獻: 170 一、佛教經論典籍及翻譯 170 (一)中文經論 170 (二)巴利三藏及註釋書 171 ﹙三﹚日、漢譯巴利三藏、註釋書 172 二、當代著作 172 三、期刊論文 174 四、學位論文 175 五、工具書 176 六、光碟 176
表目錄 表1- 1兩種禪法 9 表1- 2道次第對照表 10 表2- 1第一次結集 19 表2- 2第二次結集 19 表2- 3小乘佛教簡表 20 表2- 4《異部宗輪論》、《部執異論》、《十八部論》所傳南傳佛教 21 表2- 5 A.經分別(戒律及解說)a.比丘、b.比丘尼 26 表2- 6 B.犍度部(教團制度、規定及其他)a.大品(十編)、 b.小品(十二編) 26 表2- 7經藏 26 表2- 8藏外 27 表2- 9《經藏》 27 表2- 10小部內容 28 表2- 11《律藏》綱目 30 表2- 12《七論》分三期 31 表2- 13七論大意簡表 33 表2- 14九論 35 表2- 15覺音論師作品 37 表3- 1《清淨道論》組織架構圖 55 表3- 2《清淨道論》與《解脫道論》目次比對表 60 表3- 3攝的意思 62 表3- 4阿毘達磨譯語 62 表3- 5阿毘達磨譯成「對法」 62 表3- 6南北佛教代表 63 表3- 7阿毘達磨的解說 63 表3- 8《婆沙論》解釋聲論釋阿毘 64 表3- 9阿毘達磨的任務 64 表3- 10中國把阿毘達磨譯為「對法」 64 表3- 11阿毘達磨目的 65 表3- 12 89或121心 65 表4- 1五停心觀 75 表4- 2四衛護禪在經典中佔的比例表 76 表4- 3對自己修慈心 81 表4- 4對你敬愛的人散播慈愛 81 表4- 5二十二類遍滿科判表 83 表4- 6二十二類遍滿 84 表4- 7對一切眾生修慈心 85 表4- 8佛隨念十名號中巴英對照表 90 表4- 9佛所成就功德 92 表4- 10佛共不共功德 93 表4- 11諸經論佛功德 94 表4- 12諸經論三十二相異說 97 表4- 13諸經論佛八十種相好 99 表4- 14不淨觀 104 表4- 15十不淨中、巴、英對照表 106 表4- 16《清淨道論》與各經論中十想觀之比較 107 表4- 17《俱舍論》不淨觀 111 表4- 18二甘露門 111 表4- 19對治貪 111 表4- 20貪的種類 113 表4- 21不淨觀「通治法」與「別治法」之比較 113 表4- 22骨鎖觀通治四貪 114 表4- 23修骨鎖不淨觀 114 表4- 24《俱舍論》修骨鎖觀 115 表4- 25初習不淨觀 116 表4- 26《清淨道論》與《俱舍論》十不淨之比較 117 表4- 27《清淨道論》與《俱舍論》修十想觀綜合表 117 表4- 28《清淨道論》念死修法之一 120 表4- 29《清淨道論》念死修法之二 120 表4- 30《俱舍論》佛功德與「四衛護禪」功德利益表 123 表4- 31眼門心路過程 128 表4- 32心與心所的數量 131 表4- 33法所緣組(C)組 132 表4- 34法所緣組(D)組 133 表4- 35禪那名法 133 表4- 36眼門五十四色 135 表4- 37 二十一種色聚 136 表5- 1五識相應貪瞋 139 表5- 2十業道 140 表5- 3貪究竟 140 表5- 4隨眠類別之開展 140 表5- 5九十八隨眠 141 表5- 6貪瞋癡佔經典中的比例 142 表5- 7三不善根11本經典之比較 142 表5- 8不淨觀對治之對象 148 表5- 9不淨觀科判表 149 表5- 10十四種性行人 154 表5- 11六種性行之關係 155 表5- 12六種性行者(Caritabhedo)之比較 155 表5- 13四衛護禪與六性行人之關係 157 表5- 14四梵住之敵 158 表5- 15四證淨之次第 160 表5- 16四證淨體 161 表5- 17四十業處〈總覽表〉 162 |
ヒット数 | 49 |
作成日 | 2023.05.02 |
更新日期 | 2023.05.0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