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曉雲法師佛教歌曲選集之研究=A Research on Master Xiao-Yun's Collection of Buddhist Music |
|
|
|
著者 |
王秀玟 (著)=Wang, Shiu-wen (au.)
|
出版年月日 | 2015 |
ページ | 272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fu.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華梵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陳娟珠=Chen, Chuan-chu |
卒業年 | 103 |
キーワード | 曉雲法師; 佛教歌曲; 覺之教育; 以樂弘道 |
抄録 | 中國的佛樂是高僧們從佛法中陶養出來的智慧,再擷取世界各民族、各地域的音樂,經過不斷的吸收、釀造、改進、昇華後而形成的優良創作。歷經了多重的災難與法難,使得佛樂創作受到嚴重的阻礙,直到民國二十年代,弘一法師(1880-1942),以詩樂施教,宣揚佛理,闡揚佛教精神,打開了佛樂的大門。 本文以曉雲法師所寫的詩詞加上黃友棣教授和李中和教授及蕭滬音教授所譜的曲為主,研究者將歌詞內容與作曲者闡述歌詞的意境,藉由文獻收集、統整、歸納後加以分析與探討。應用在教學上之後,結果發現,學生們得到佛曲音樂的薰陶,潛移默化後能夠增長智慧提升品德素養,並且能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冀期本研究結果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Chinese Buddhist music was created by Buddhist monks who combined the wisdom of Buddhism and the essence of music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regions worldwide. Buddhist music went through various stages of continuous absorption, fermentation, and refinement, and was finally transformed into masterpieces in music. Due to human and natural disasters and difficult times for Buddhists, Buddhist music creation was severely hampered on several occasions in history. It was not until 1930s that Master Hong Yi (1880-1942) again started teaching poetry music, preaching Buddhism, and extolling the spirit of Buddhism. The door of Buddhist music was thus opened. In this research, we discuss the joint Buddhist music works by Master Buddhist. |
目次 | 謝誌 Ⅰ 摘要 Ⅱ Abstract Ⅲ 目次 Ⅳ 表目次 Ⅶ 譜目次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起源 1 第二節、研究範圍 3 第三節、相關文獻 4 第四節、小結 10 第二章 曉雲法師的生平與歌詞創作 13 第一節、曉雲法師生平 13 曉雲法師的教育情懷 15 (僧伽教育、園林境教、佛儒並進二部制社會教育) 香港時期 21 烽火連天西南行(1941-1945) 23 佛國巡禮東南行(1947-1951) 25 環宇周行(1955-1958) 26 三山行跡(陽明山、光明山、大崙山) 27 第二節、曉雲法師歌詞創作內容 34 第三章 曉雲法師的歌曲集與李中和教授生平 39 第一節、李中和教授與蕭滬音教授 39 第二節、曉雲法師與李中和教授和蕭滬音教授的殊勝因緣 45 第三節、曉雲法師與李中和教授和蕭滬音教授的歌曲集 47 一、「天邊紅日放曉霞」釋義 49 二、「日入而息歌」釋義 54 三、「法雨散花飛」釋義 57 四、「海天門」釋義 62 五、「白鳥」釋義 66 六、「覺樹此栽」釋義 73 七、小結 77 第四章 曉雲法師的歌曲集與黃友棣教授生平 79 第一節、黃友棣教授的生命歷程和貢獻 79 一、幼年與小學時期(1912-1925) 79 二、初中時期(1925-1928) 83 三、大學預科時期(1928-1930) 84 四、大學時期至對日抗戰時期(1930-1938) 84 五、政府內遷與戰後復原(1938-1949) 86 六、避難香港與赴歐進修(1949-1963) 86 七、由歐返港時期至返國定居時期(1963-1987年起) 88 八、小結 90 後 記-研究者與黃友棣教授的因緣 94 第二節、曉雲法師與黃友棣教授的殊勝因緣 96 一、生長時代背景相同 96 二、堅毅的個性與高尚的人格特質 96 三、羅馬的再度巧遇 98 四、為教育「行萬里路」 100 第三節、曉雲法師與黃友棣教授的歌曲集 102 一、「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校歌」釋義 103 二、「四聖頌」釋義 110 三、「曉霧」釋義 131 四、「慧海歌」釋義 138 五、「新歲書懷-梅花三唱」釋義 142 六、「摩尼珠」釋義 159 七、小結 165 第五章 結論 167 第一節、佛樂歌曲實施成果 167 一、佛樂歌曲之實施-以新北市某國小合唱團為例 167 二、佛樂歌曲教學成果 168 三、小結 173 第二節、後續研究 173 參考文獻 177 附錄 附錄一 曉雲法師年譜 184 附錄二 歌譜 194 附錄三 歌詞 258 附錄四 黃友棣教授-華梵校園歌曲編作手稿 264 附錄五 相關照片 267 |
ヒット数 | 40 |
作成日 | 2023.05.08 |
更新日期 | 2023.05.0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