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曉雲導師之學術及其對慧遠廬山學風之研究=A Study on wisdom of Ven. Hiu Wan and on the study of Ven. Hui Yuan’s academic style of Lushan by Ven. Hiu Wan |
|
|
|
著者 |
李金寶 (著)=Lee, Jin-bau (au.)
|
出版年月日 | 2014 |
ページ | 131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fu.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華梵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何廣棪=Ho, Guan-ian、釋修慈=Shih, Hsiu-tzu |
卒業年 | 102 |
キーワード | 東晉慧遠; 廬山學風; 般舟三昧; 彌陀淨土; 曉雲導師; 妙心; 佛心; 般若禪; 本性; 非行非坐三昧; 摩訶止觀; 六妙門; 淨業三福; 三法印 |
抄録 | 本文共分五章述說,第一章緒論,分三節,其中一節是研究動機,曉雲導師創建<覺照樓>天台宗倓虛大師紀念堂裏,勉勵之座右銘是 :「莫負如來衣室座,常懷大士忍慈空」,什麼事情會使最偉大的大覺者佛陀也落淚 ? 經云:「當魔王對佛陀說將來他的魔子魔孫要來出家,穿佛教的衣服,住佛教的寺廟,破壞佛教正法,當獅子中的肚中蟲」,這時佛陀聽了難過的落淚 ! 故從佛教史上觀之.,佛法的興盛頹廢中外皆有之,這和國君的提倡傳播發揚或中興佛教或改變佛教的祖師、高僧大德皆息息相關。譬如:唐玄奘高僧對考官說:「出家的目地是:「近光佛法,遠紹佛種」,令考官亦佩服其天賦奇才,是中流砥柱,佛教棟樑,中興佛法,難能可貴。而高僧廬山慧遠名論改變了佛教史使王者信服。例如<沙門不敬王者論>、<神不滅論>、<三世因果論>等論說辯才無礙。 第二章曉雲導師之生平與學術。本章探討曉雲導師之生平與教育志業。又今值末法,多事之秋,提倡佛法教育當務之急;另一則典範是曉雲導師悲智情懷,自勵勵人,在<<教育.文化>>一書說:「教育教育,教育真義何在耶。亂動之秋悲乎!佛化教育能覺未者乎 ! 湛山門下能淨」。所以,正值末法時期,幸而大崙山曉雲導師發大菩提心開拓大崙山,並且「景仰晉慧遠廬山學風」,建立了蓮華學佛園地、首創華梵佛教社會大學,提倡<覺之教育>教化有情眾生。菩薩向五明處求,儒釋道會通之教育,<助修淨業三福> 以福助慧行,落實「創造人間淨土的佛教」。曉雲導師信願行,發大菩提心,願以佛陀的<<覺之教育>>運應悲智,推廣社會教育,儒佛會通,自覺覺他,鍥而不捨,是偉大教育家的典範,故榮獲行政院頒發國家文化獎之殊榮,實至名歸也.,在<<佛教教育講話>>之<卷頭語>說: 「佛陀乃人類之大導師、大教育家.然而知識教育,不能滿足心智要求,感恩佛緣接引,從一般學術文化之教育,進而接受悲智雙運<<覺之教育>>,推廣社會教育,希望人文思想道德倫理,佛教淨化人心,影響社會,此心此志,鍥而不捨,故二、三十年來,隨手提筆,雖不是鴻文佳構,但是自歸心路歷程,步步邁進。」 由上觀之,曉雲導師「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正法而勇猛精進不已。 第三章慧遠生平與廬山學風。本章是對廬山慧遠的思想和念佛淨土法門之 研究,如慧遠祖師,論著辯才無礙,改變了歷史,使統治者信服,所以要使佛法振興,當<以戒為師>依法不依人等四依。而廬山慧遠是淨土宗初祖,提倡念佛法門其修禪觀念佛<<般舟三昧經>>,專注念佛並觀想佛,預知時至,三次見彌陀,是念佛往生成功的實例。故茲舉典範探討之。這則典範是慧遠的思想和念佛淨土法門之研究,祈望裨益後學學佛修行者。 第四章 曉雲導師對廬山學風之研究。分為四節來論述:第一節 廬山學風─ 上溯東林:禪、淨、律、學、慧遠大師念佛三昧,包括:一、東晉文化和格義學風;二、東林寺之禪淨律學。第二節 仰參修二四:藉教悟宗,包括:一、達摩祖師「藉教悟宗」之旨意;二、曉雲導師的般若禪。第三節 天台宗法:教觀並重。一、天臺宗之付法傳承;二、建立天臺宗教學之基礎者;三、四祖智者大師教學之特質;四、曉雲導師之禪觀與二部教學。第四節 下貫曹溪:百丈風規,包括:一、曉雲導師般若禪的體現;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三、曉雲導師的《牧牛圖頌》序 。 第五章結論。對二至四章之研究,進行檢討並揭示其迷悟,及今後之持續 研究方向。本章結論分四項,探討曉雲導師畢生之貢獻與成就,特予總結,以為本論文之結論。
|
目次 |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1 (一)令正法久住 1 (二)學習曉雲導師的人格與其精神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一、研究範圍(主要的經典與專書) 2 (一)研究範圍 2 (二)以廬山慧遠名論為主要探討 2 (三)以曉雲導師的著作為依據: 2 (四)參考相關之博碩士論文與期刊論文 2 二、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近人研究概況 3 第二章 曉雲導師的生平與學術 4 第一節 曉雲導師之生平 4 一、曉雲導師之生平與事跡 4 二、曉雲導師出席國內外學術會議 8 三、曉雲導師指導博、碩士生論文 8 第二節 曉雲導師之學術 8 一、曉雲導師之學術著作與藝術才華 8 (一)曉雲導師之學術著作 8 (二)曉雲導師之藝術才華 11 二 、儒釋道會通其修行根基在<淨業三福> 12 (一)助修淨業三福第一條成就<人天福報> 12 (二)助修淨業三福第二條成就小乘<二乘福報> 33 (三)助修淨業三福第三條成就<大乘菩薩福報> 35 第三章 慧遠生平與廬山學風 39 第一節 慧遠生平 39 一、慧遠的家鄉是山西寧武 39 二、慧遠少年時學習儒、道老莊之學 39 三、慧遠21歲出家為僧 39 四、慧遠在廬山建立龍泉寺及東林寺 40 (一)廬山建精舍龍泉寺 40 (二)爾後又在廬山東面,重建<東林寺> 41 五、東林寺道風日盛,名士名僧,不期而至 42 六、劉遺民著<<發願文>> 42 七、王喬之等人作<<念佛三昧詩>> 42 第二節 慧遠的時代背景與思想 44 一、魏晉南北朝的佛教思想與清談及玄學互相融合 44 (一)慧遠與清談 44 (二)慧遠與玄學 44 (三)道安與慧遠的般若思想 44 二、慧遠的思想 45 (一)三報論 45 (二)明報應論(申述業報之說) 46 (三)<<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及作序 46 (四)法性論(羅什嘆其暗與理合) 47 (五)慧遠著<<沙門袒服論>> 48 (六)<禪觀> :慧遠之禪觀修行方法<<般舟三昧經>> 48 第三節 慧遠師承釋道安及其互動 49 一、釋道安之事跡 49 (一)道安之生平 49 (二)苻堅迎道安 49 (三)道安對佛教事業之功績極為彰著有三項: 49 二、釋道安對釋慧遠之影響 51 三、釋慧遠師承釋道安及其對佛學之發揚 51 第四節 慧遠廬山學風 51 一、 建立白蓮社 51 (一)慧遠率眾結「白蓮社」,為中國淨土宗之始。 52 (二)慧遠大師迎送客友以虎溪為界。 52 (三)慧遠<念佛三昧>,一生見彌陀佛三次,並預知時至。 53 二、 慧遠對後世蓮宗祖師之影響 54 (一)四祖善導大師 54 (二)五祖承遠大師 56 (三)六祖法照大師 57 (四)九祖省常大師 57 第四章 曉雲導師對廬山學風之研究 59 第一節 廬山學風─ 上溯東林禪淨律學 59 一、 東晉文化和格義學風 59 (一)道安師佛圖澄 59 (二)道安與格義思想 59 (三)道安般若思想啟發廬山學風 60 (四)廬山慧遠之學風 60 二、 東林寺之禪淨律學 64 (一)彌陀淨土經與念佛方法 64 (二)廬山慧遠之禪觀─ 般舟三昧 68 第二節 仰參修二四:藉教悟宗 69 一、達摩祖師「藉教悟宗」之旨意 69 (一)二入── 理入、行入 69 (二)四行─ 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69 二、 曉雲導師的般若禪 70 第三節 天台宗法:教觀並重 71 一、 天臺宗之付法傳承 71 (一)今口祖承一一溯源印度有二十四祖 71 (二)今師祖承一一天臺宗鼻祖至智者有十四祖 72 二、 建立天臺宗教學之基礎者 72 (一)初祖印度龍樹著<<大智度論>> 72 (二)二祖慧文大師依<<釋論>>悟<一心三智> 73 (三)三祖慧思悟傳<三種止觀> 74 三、四祖智者大師教學之特質 75 (一)教相論 75 (二)六即論 75 (三)觀行論 75 (四) <<摩訶止觀>> 樹立天臺實踐門之特色 76 四、曉雲導師之禪觀與二部教學 79 (一)曉雲導師之禪觀─ 非行非坐三昧 79 (二)曉雲導師創辦二部教學(受廬山學風的影響) 91 第四節 下貫曹溪:百丈風規 94 一、曉雲導師般若禪的體現 94 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95 三、曉雲導師撰寫的〈百丈懷海禪師行誼〉文 96 四、曉雲導師的《牧牛圖頌》序 97 第五章 結論 100 一、曉雲導師之貢獻與影響 100 (一)曉雲導師是創造人間淨土的教育家 100 (二)佛教社會大學(華梵)發揚儒佛教育 101 (三)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華梵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 102 (四)人生的不朽,就在這個現實的世界裏 104 二、曉雲導師是大心之士,影響至深至遠 105 三、晉慧遠發願往生彌陀淨土而其師道安發願往生彌勒淨土 112 (一) 慧遠大師念佛坐禪與天台安般止觀治心之法要 112 (二) 道安大師發願往生彌勒淨土 117 四、唯有孔孟思想和大乘佛法可以救世界 119 (一)東西方社會之問題關鍵,追根究底缺乏「佛陀教育」所致 119 (二)曉雲導師悲智情懷秉承佛陀遺教 119 (三)依《十善業道經》以為根本,而得成就 120 參考文獻 121 一、經典文獻 121 二、釋慧遠著作 121 三、當代學人專書 122 四、博、碩士論文 126 五、期刊論文 128 六、研討會論文 131 七、工具書 131
|
ヒット数 | 70 |
作成日 | 2023.05.08 |
更新日期 | 2023.05.0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