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天台智顗的四種四諦之研究=The Research on Tientai Zhi-Yi's Four Kinds of Satya |
|
|
|
著者 |
丁谷威 (著)=Ting, Gu-wei (au.)
|
出版年月日 | 2014 |
ページ | 124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fu.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華梵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韓子峯 |
卒業年 | 102 |
キーワード | 四教; 四種四諦; 生滅; 無生; 無量; 無作; 四悉檀; 四不可說 |
抄録 | 天台智顗判教的四種四諦是對釋迦牟尼(Śākya-muni)一生教法的四種哲學模式的詮釋,即是以四種不同卻具銜接性的哲學層次,來歸納釋迦牟尼的大、小乘的教法。智顗認為四種四諦的根源來自於《涅槃經》的四不可說,也是根據四不可說而配對四種四諦,後又配對龍樹的四悉檀、因緣四句偈而成自己判教下的四教、四種四諦,當然除了四種四諦的教法,也要有四種應機的對象,才能從四不可說、四悉檀轉為可說的四教、四種四諦,若無說法的對象則四教四種四諦則廢。 此四種四諦的哲學模式,即是藏教的「生滅」哲學模式,通教的「無生」哲學模式,別教的「無量」哲學模式,圓教的「無作」哲學模式,此四者內容大略為:藏教生滅四諦是屬於純小乘法,對象是小乘根器的對象,主要是聲聞、緣覺,次要是藏教菩薩;通教無生四諦是屬於大小乘法兼具的教法,主要是三種根器的對象:一、主要對象是通教菩薩,二、次要對象為聲聞、緣覺二者;別教無量四諦是屬於次第的純大乘法,對象僅有別教根器的對象,並無小乘根器的對象;圓教無作四諦是屬於圓融不次第的大乘法,對象是圓教根器的對象。以上是四種四諦的概略陳述內容。 又如果按照智顗的陳述,以三諦「空、假、中」來配對,藏教生滅四諦、通教無生四諦是配於「空」,別教無量四諦是配於「假」,圓教無作四諦是配於「中」,可見四種四諦的這四種哲學模式,「生滅」、「無生」是屬於「空」的哲學範疇,「無量」是屬於「假」的哲學範疇,「無作」是屬於「中」的哲學範疇,又如果按照智顗的權實二教來分類,空諦的「生滅」、「無生」和假諦的「無量」此三種哲學模式是屬於權教,若沒有對象說法的機會,則三者為廢;但中諦的「無作」四諦是屬於實教,即使沒有對象說法的機會,則是存而不廢,可見智顗的判教顯示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具「開權顯實」的意味,權教三者是幫助實教一者而建構設置,而智顗認為這是釋迦牟尼為了不同根器的對象而建構此四種四諦的動機,例如在本論的文獻中,智顗對於四種四諦有詳細的論述首先出現在《法華玄義》,關於藏教生滅四諦的論述,以「眾生」為一開始的分類,而後是「三界」、「方法」、「四諦」、「四教」有秩序的分類,如藏教生滅四諦,智顗說:「若十因緣所成眾生有下品樂欲,能生界內事善,拙度破惑,析法入空。具此因緣者,如來則轉生滅四諦法輪,起三藏教也。」其餘無生、無量、無作等三者智顗也是按此分類模式去論述,可見智顗對於四種四諦的對象是十分重視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對象,則沒有四種四諦,當然沒有四諦,雖然如此,但智顗也認為雖然即使沒有對象,釋迦牟尼的教法其本質依然存在,所以智顗首先建立四不可說,進而配對四悉檀、最後是四種四諦而成四教。 因此,本論第一章先說明四種四諦的定義、內容、比較,後第三章、第四章以四種四諦分別和四悉檀、四不可說此二者之間的做文獻論述和整理。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一、文獻學方面 3 二、義理學方面 6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7 第二章 智顗的四種四諦哲學模式 8 第一節 何謂四種四諦? 8 一、四種四諦的本體開合 8 二、四種四諦的哲學模式 10 三、二種類型的四種四諦 11 第二節 生滅四諦 12 一、生滅四諦的釋義 12 二、生滅四諦的特色 17 三、小結 25 第三節 無生四諦 26 一、無生四諦的釋義 26 二、無生四諦的特色 32 三、小結 39 第四節 無量四諦 40 一、無量四諦的釋義 40 二、無量四諦的特色 46 三、小結 51 第五節 無作四諦 52 一、無作四諦的釋義 52 二、無作四諦的特色 59 三、小結 65 第六節 結論 67 第三章 四種四諦與四悉檀之論述 68 第一節 《法華玄義》文獻之論述 69 一、四種四諦與四悉檀之論述 69 二、四悉檀與二十智之論述 70 第二節 《摩訶止觀》文獻之論述 71 一、四悉檀與無量四諦之論述 71 二、四悉檀與大小乘之論述 72 第三節 《維摩經玄疏》文獻之論述 72 一、四悉檀與四教之論述 72 二、四悉檀與圓頓教、次第漸圓教、五時之論述 74 三、四悉檀與大小乘經論配對之論述 76 四、四悉檀與說默配對之論述 78 第四節 《四教義》文獻之論述 80 一、四悉檀與四教之論述 80 二、四悉檀與有門之論述 83 三、四悉檀與權實興廢之論述 84 第五節 結論 89 第四章 四種四諦與四不可說之論述 90 第一節 《法華玄義》文獻之論述 91 一、《法華玄義》四不可說與四種四諦、十因緣之論說 91 二、《法華玄義》從說默看四不可說與四種四諦之論說 94 三、《法華玄義》從四不可說之來源配對四種四諦之論說 97 四、《法華玄義》從二十智論說四不可說、四種四諦 99 第二節 《維摩經玄疏》文獻之論述 101 一、《維摩經玄疏》四不可說為四種四諦之起源 101 二、《維摩經玄疏》從說默論述四不可說與四種四諦之關係 103 三、《維摩經玄疏》六種不可說與四種四諦之論述 106 四、《維摩經玄疏》四不可說和四種四諦的相關經論之論述 109 第三節 《四教義》文獻之論述 110 一、《四教義》四不可說、四教、四種四諦三者關係之論述 110 二、《四教義》四不可說與四種四諦二者關係之論述 111 三、《四教義》不生不生不可說與圓教關係之論述 114 第四節 結論 115 第五章 結 論 116 參考文獻 118 一、佛藏 118 二、專書 119 三、單篇論文 120 四、工具書 121
|
ヒット数 | 34 |
作成日 | 2023.05.08 |
更新日期 | 2023.05.0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