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六祖壇經》般若三昧與《摩訶止觀》 非行非坐三昧在修學思想上的比較研究=Comparative research on practical thought between prajna-samadhi of The Platform Scripture and neither walking nor sitting Samadhi of Mo-ho chih-kuan |
|
|
|
著者 |
郭濟源 (著)=Kuo, Chi-yuan (au.)
|
出版年月日 | 2012 |
ページ | 263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fu.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華梵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陳娟珠=Chen, Juan-zhu |
卒業年 | 100 |
キーワード | 般若三昧=prajna-samadhi; 六祖壇經=The platform scripture; 非行非坐三昧=neither walking nor sitting samadhi; 摩訶止觀=Mo-ho chih-kuan; 三昧=samadhi; 禪定=meditation; 惠能=Hui-neng; 智顗=Chih-i; 智者大師 |
抄録 | 般若三昧乃禪宗《六祖壇經》中,惠能最獨到的修行功夫,如果說要用簡單幾個字把惠能的思想詮釋出來,無疑的,「般若三昧」言簡意賅地道出他修法的核心。然而,非行非坐三昧與般若三昧既然分別屬於天台宗與禪宗的兩大三昧,那麼這兩種三昧到底有何不同、有何相同,有沒有可會通之處,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 惠能之所以能講出般若三昧,《金剛經》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影響惠能至深且遠。而研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然觸及《金剛經》全文所呈現出來的邏輯架構,即非的邏輯。透過這種邏輯,我們了解了般若三昧之起點。 當研究般若三昧背後支撐它的「自性」時,自然觸及自性一詞在惠能的思想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釐清了自性的理論後,才能真正了解惠能的心性論如何在修行過程中發揮啟悟之功能。 般若三昧直接與《大般若經》的精神相關,兩者皆承認在日常生活修行的重要性,日常生活本身就是道場,不須有特別的宴坐、經行,但也不排斥宴坐、經行,一切的動就含有宴坐與經行了,這是大乘精神的極致表現,完全超越傳統之宴坐與經行。 以《摩訶止觀》為主要文獻依據的「非行非坐三昧」,不拘時地、歷一切事而修,一切事落在現實界即須歷善事、歷惡事及歷無記事之分,故智顗分別從這三方面來闡述其教法。歷諸善方面,菩薩所行之善不外乎行六度,行六度時,於內受方面有「六受」,於外作方面有「六作」,是故歷諸善即以六度之善,行於此十二事。於善中生貪時,可以具體使用「四十八句」之四運來觀修。 「歷諸惡」是智顗指出有一類人,事逢戰亂,或者身在官場,在如此的人、事環境條件下,貪瞋癡之惡有時候極為旺盛,若不能允許這種人於惡中修道,難道要眼睜睜看著他沈淪於生死苦海嗎!智顗對一般人並不勸修,因為人的心本來就充滿貪瞋癡了。另有一類人根性本無善惡,不會特別去做好事或壞事,因此智顗又特別開出無記法來攝受這類的眾生,令他們不再於佛法遲緩。 比較兩種三昧修學思想之相同點時,首先重述般若三昧與非行非坐三昧各自的特點,接著從三個面向來闡述兩種三昧的相同點。所謂的三個面向分別是:兩種三昧皆以般若空觀為基礎、兩種三昧皆含有圓頓意義之學風、兩種三昧在實踐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比較兩種三昧修學思想之差異點時,分別從三個面向來闡述兩種三昧的差異點。三個面向分別是:兩種三昧在思想架構上大異其趣、兩種三昧修學方法之差異、兩種三昧所達到的宗教境界不盡相同。 未來研究發展方面,可與原始佛教的「根律儀」作一比較。根律儀使六根收攝於內,與般若三昧讓六識出六根、到六塵中自在無染,兩者剛好正相背反,故非常值得作一比較研究。也可與唯識與華嚴作比較,因為般若三昧、非行非坐三昧也重視返歸「一心」而修持,唯識與華嚴也是同樣的做法,所以可作為未來研究的焦點。
Prajna-samadhi is Hui-neng’s most special practical skill in Zen’s The platform scripture. If we want to use some simple words to describe Hei-neng’s thought, his center method to practice, undoubtedly, is refer to “prajna-samadhi” compendiously. However, neither walking nor sitting samadhi belongs to the samadhi of Tiantai school and prajna-samadhi belongs to the samadhi of Zen school, what is the same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samadhis? Is it possible to understand the two samadhis thoroughly? We will research it in this thesis. The reason why Hui-neng can deliver prajna-samadhi is that “generating the mind of no place to dwell on” in Diamond Sutra affected Hui-neng deeply. When we research “generating the mind of no place to dwell on,” it is natural to touch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full text in Diamond Sutra, i.e. the logic of not. Through this logic, we understand prajna-samadhi’s starting point. When researching “Zi-xing” behind prajna-samadhi which supports it, it is natural to clarify what role the term “Zi-xing” in Hui-neng’s thought plays. After analyzing the theory of “Zi-xing,” we understand really how Hui-neng’s mind theorem helps us enlighten in the practice process. Prajna-samadhi is related directly to the essence of Maha-prajnaparamita-sutra, they both admit the importance practicing in the daily life. Daily life in itself is the place where we can practice, it doesn’t need special meditation and walk and we don’t reject meditation and walk at same time. All kinds of actions include meditation and walk, this is the ultimate expression of Mahayana essence transcending traditional meditation and walk. According to Mo-ho chih-kuan, all activities with reality can be divided into wholesome activities, unwholesome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that do not have any particular moral valence, Chih-i expounded his theory separately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because Neither Walking nor Sitting Samadhi doesn’t be limited to any time or space, and can be cultivated by experiencing all activities. The section on cultivation of samadhi by resorting to wholesome activities is that six perfections are no more than how many good works Bodhisattva does, when making six perfections, six perceptions are the part of the internal, six acts are the part of the external, so resorting to wholesome activities deal with twelve forms of activity in total by good of six perfections. When greediness arise from good, we can concretely use “forty-eight propositions” about the four phases of mental activation to solve it. The section on cultivation of samadhi by resorting to unwholesome activities is that Chih-i pointed out some people suffered chaos caused by war or are in officialdom, when they are in the condition of circumstances of personnel matters, evil of greediness, anger |
目次 | 論文提要 4 ABSTRACT 6 第一章 緒論 14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意識 1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6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18 第一項 般若三昧方面 18 一、中文方面 19 二、英文方面 20 三、日文方面 22 第二項 非行非坐三昧方面 27 一、 中文論著 27 二、 日文論著 29 三、 英文論著 33 第四節 本文內容概要 34 第二章 般若三昧的起點──《金剛經》對惠能的啟悟 37 第一節 整部《金剛經》呈現出非的邏輯 38 第二節 作為否定的肯定行為 40 第三節 作為肯定的否定行為 42 第四節 透視的方法 46 第五節 達到鑽石般的圓滿智慧 49 第六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惠能的啟悟 52 第三章 般若三昧之內涵 56 第一節 本章之問題意識 56 第二節 般若三昧在敦煌古本與宗寶本中的對照 56 第三節 般若三昧之思想意涵 61 第四節 般若三昧與《大般若經‧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同樣肯定在欲界中修 65 第四章 般若三昧之心性論 70 第一節 「自性」一詞在壇經中的意義 70 第一項 溯源至《楞伽經》 72 一、 七種性自性 73 二、 三自性 76 第二項 《壇經》中的意義 77 一、 諸法自性 77 二、 真如自性 79 第二節 《中論》的無自性或空性 85 第一項 自性的定義 85 第二項 實體不存在 88 第三項 虛構概念在宗教層次中的具體化 90 第四項 空性的自我空卻 91 第五項 空性與緣起 92 第六項 二諦之理論 94 第七項 輪迴與涅槃的同一性 95 第三節 自性在《六祖壇經》與《中論》間的差異 96 第五章 超越宴坐與根律儀的般若三昧 99 第一節 傳統宴坐的阿蘭若生活 99 第一項 宴坐之修學環境 100 第二項 宴坐之修學方法 104 一、 觀察生滅 104 二、 思惟八法、行八種慈 105 三、 四聖種 106 第三項 於阿蘭若修習宴坐的利益 108 第二節 何謂根律儀 110 第三節 為何般若三昧超越宴坐及根律儀 112 第六章 非行非坐三昧之內涵 119 第一節 何謂非行非坐三昧 120 第一項 《摩訶止觀》非行非坐三昧中約諸經的要義 121 第二項 以「四運觀」為觀心法 123 第二節 從經歷諸善中增長智慧 125 第一項 以「四十八句」歷六受 126 第二項 以「三十六種修法」歷六作 131 第三節 從經歷諸惡與無記中修習非行非坐三昧 134 第一項 以性惡思想歷諸惡 134 第二項 以「四句推檢」歷無記 137 第七章 比較兩種三昧在修學思想上之相同點 139 第一節 非行非坐三昧之特色 139 第二節 般若三昧之特色 141 第三節 兩種三昧皆以般若空觀為基礎 142 第四節 兩種三昧皆含有圓頓意義之學風 145 第五節 兩種三昧在實踐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148 第八章 比較兩種三昧在修學思想上之差異點 152 第一節 兩種三昧在思想架構上大異其趣 152 第二節 兩種三昧修學方法之差異 156 第三節 兩種三昧所達到的宗教境界不盡相同 159 第九章 結論 163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63 第二節 後續研究發展 166 參考書目 170 附錄一:有關《六祖壇經》之學界研究成果 191 第一節 中文方面 192 第一項 禪宗與天台宗之交涉 192 第二項 《壇經》之「自性」義 192 第三項 「創造的詮釋學」如何詮釋《壇經》 194 第四項 從《壇經》的考證回到生活實踐哲學 196 第五項 佛光山舉辦的國際禪學會議 196 第六項 《壇經》敦博本 198 第七項 博碩士論文方面 198 第二節 英文方面 199 第一項 生活就是禪 199 一、 《六祖壇經》讓我們認識禪宗 199 二、 禪就是生活本身 201 三、 禪不是哲學 202 四、 來去自由的學風 204 五、 禪的終極實相──空 206 第二項 禪含蓋一切二元對立的世界 209 一、 非的邏輯 209 二、 已顯露與未顯露 210 三、 無的辯證法 212 四、 明辨兩極並活在兩極中 214 第三項 需釐清的問題 216 一、 禪宗的自性異於中觀之自性 216 二、 頓漸問題 217 三、 重視「實修」勝於「理論」 219 四、 歐美人士如何了解心 220 五、 鈴木大拙之回應 220 六、 《六祖壇經》英譯本 221 第三節 日文方面 222 第一項 超越宴坐或坐禪的般若三昧 222 第二項 一時俱斷的南禪圓頓教 226 第三項 《壇經》版本問題 228 第四項 離兩邊而顯中道的《壇經》 228 第五項 天台止觀與禪宗之關係 229 第六項 禪重視開悟與見性 230 第七項 如來禪與祖師禪的差異 232 附錄二:《六祖壇經》之版本及筆受者問題 233 第一節 《壇經》之版本 233 第一項 《壇經》祖本 235 第二項 敦煌原本 236 第三項 惠昕本 236 第四項 契嵩本 237 第二節 本文採用的版本 239 履歷 243 (一)印度佛教思想 253 (二)中國佛教思想 254 (三)綜合思想 255 自傳 256 |
ヒット数 | 61 |
作成日 | 2023.05.11 |
更新日期 | 2023.05.1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