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十住毗婆沙論》易行道之研究=The Study of Dasabhumika-vibhasa-sastra of Sahaji-carya |
|
|
|
著者 |
陳青雯 (撰)=Chern, Ching-wen (compose)
|
出版年月日 | 2003 |
ページ | 207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fu.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華梵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熊琬、王惠雯、賴賢宗 |
卒業年 | 91 |
キーワード | 十住毗婆沙論; 易行道; 龍樹; 阿惟越致; 歡喜地 |
抄録 | 大乘佛教以成就圓滿佛陀果位為目標,以救濟無邊苦難眾生為己願。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止,長久因地菩薩行有不同途徑的開展。本文以龍樹《十住毘婆沙論》為研究,期能探討論中易行道的本意,作文獻的探討、義理的發揮並對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易行思想及影響加以探討。 本文共分七章來論述,各章的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序論」,說明論文所處理的問題。第二章「《十住毘婆沙論》之成立與傳譯」第一節探討龍樹與鳩摩羅什的生平及師承等。第二節考察《十住毘婆沙論》的傳承及流傳狀況。第三章「《十住毘婆沙論》的地位」,第一節「龍樹的造論」含造論因緣及造論方式。第二節「般若十地與華嚴十地」說明般若十地與十住的關係,華嚴十住與十地。第三節「本論的組織與要旨」依龍樹菩薩行精神對各品作一架構分析。第四章「菩提心與菩薩」,第一節「菩提心」論究「菩提心」分為六種行相而作討論。第二節「菩薩」由菩薩進而探討難易二道分別,根源於菩薩對菩提的退失。第五章「《十住毗婆沙論》之易行道」考察,第一節「易行道的考察」考察淨土宗內關於易行道的解說,第二節「易行道的架構」探討易行道七法。第三節「易行品的內容」以易行品為主探討其十方十佛思想等。第四節「易行道的根據」探討易行道的依據。第五節「易行道的開展」詮釋易行道產生多樣性的發展,歸納數種可能性。第六節「易行道的施設」探討「信方便」。第六章「結論」。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範圍 5 第三節 本論組織 8 第二章 《十住毗婆沙論》之成立及傳譯 10 第一節 龍樹與鳩摩羅什 10 一、龍樹生平 10 二、龍樹之著作 13 三、鳩摩羅什生平 16 四、鳩摩羅什的翻譯 19 第二節 十住經論的傳譯 22 一、華嚴經類的傳承 22 二、眾家經錄的流傳 25 第三章 《十住毘婆沙論》的地位 37 第一節 龍樹造論 37 一、龍樹造論因緣 37 二、龍樹造論方式 42 第二節 般若十地與華嚴十地 44 一、般若十地 44 二、華嚴十地 52 三、歡喜地的地位 57 第三節 本論的組織架構與要旨 59 一、本論組織架構 59 二、本論要旨 67 第四章 菩提心與菩薩 72 第一節 「菩提心」 72 一、發心菩提與行心菩提 75 二、願心菩提與行願菩提 77 三、般若菩提與方便菩提 81 第二節 「菩薩」 83 一、菩薩的爭議 84 二、菩薩與二乘 90 三、惟越致菩薩與阿惟越致菩薩 92 四、敗壞菩薩與漸漸轉進菩薩 93 五、名字菩薩與真實菩薩 94 第五章 《十住毗婆沙論》之「易行道」 95 第一節 「易行道」的考察 95 第二節 「易行道」的架構 105 一、憶念 105 二、稱名 107 三、禮敬 109 四、懺悔 109 五、勸請 115 六、隨喜 116 七、迴向 116 第三節 「易行道」的內容 117 第四節 「易行道」的根據 127 一、《寶月童子問法經》的思想與實踐 127 二、《彌勒菩薩問法經》的思想與實踐 129 三、《觀佛三昧海經》的思想與實踐 131 第五節 「易行道」的考察內容分析 135 一、苦與樂 136 二、精進與不精進 138 三、勤精進與信方便 139 四、步行與乘船 140 五、疾與不疾 141 第六節 「易行道」的施設 143 一、信方便 143 二、易行道的施設 146 第六章 結論 148 參考書目 151 附錄一 般若十住 164 附錄二 四法品的比較 177 附錄三 佛說觀佛三眛海經觀像品第九 195 附錄四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203 |
ヒット数 | 33 |
作成日 | 2023.05.22 |
更新日期 | 2023.05.2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