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印度佛教中信仰結構的探討─以宗教現象學為主的反思=Study on Faith Structure of the Indian Buddhism— Reflections Based on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
|
|
|
著者 |
程正介 (撰)=Cherng, Jeng-jien (compose)
|
出版年月日 | 2006 |
ページ | 172 |
出版者 | 輔仁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fju.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輔仁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宗教學系 |
指導教官 | 黃懷秋、許明銀 |
卒業年 | 94 |
キーワード |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宗教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信仰結構=Faith Structure |
抄録 | 本研究以具有一千七百年歷史的印度佛教傳統為考察對象,運用宗教現象學的方法,從「信仰意向性」的觀點出發,找尋宗教人信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因素,建構出一個可資描述的「信仰結構」作為對話的平台,然後採用「類型」的現象學分類法,從事印度佛教傳統中信仰生活的反思。 在論述上,首先經由考察麥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坎特韋爾‧史密斯(Wilfred Cantwell Smith)與范德雷(Gerardus van der Leeuw)三位宗教學者對於宗教意義與宗教現象的研究成果,不僅確定了宗教生活的基本核心在於「信仰」的意向活動,而且也找出宗教現象所賴以呈現的「結構」。本研究則進一步將信仰的意向活動與現象的意義結構兩者整合成一個「信仰結構」的概念,作為反思宗教傳統的研究主軸。其次,以這個結構相關的「信仰客體」、「信仰主體」、「信仰的內在體驗」與「信仰的外在行動」等四項組成要素為論述架構,依次對應於佛教傳統中的「佛教的終極真理」、「佛弟子的教團倫理與心靈意向」、「佛教的圓滿醒覺」與「佛教的拯救之道」四種相關主題作為研究向度,從而進行對佛教徒信仰生活的考察與論述。 相信這一種結合宗教現象學與佛教信仰的研究和剖析,能夠激發出雙方面共鳴的火花。一方面,站在現象學的立場上,本文建構了一個適於宗教學與宗教傳統、和跨宗教傳統之間的對話平台,勢將有助於「宗教對話」的實踐;另一方面,在面對整個一望無垠的佛教大海時,本研究的成果可視為開啟了一扇信仰結構之窗,經由現象學這個新視角的俯瞰,能夠更有效地呈現出佛教傳統中信仰生活的本質與特色。 |
目次 |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和目的 1 第二節、研究背景與文獻探討 3 一、印度佛教各分期思想的概述與回顧 4 (一) 初期佛教 4 (二) 部派佛教 6 (三) 初期大乘佛教 8 (四) 後期大乘佛教 10 (五) 密教 12 二、宗教現象學的思潮與回顧 14 第三節 問題陳述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18 一、研究方法 18 二、研究進路 19 (一) 建立「信仰結構」作為研究的主軸 19 (二) 對應佛教主題以展開論述的架構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材料 22 第六節 研究的重要性 23 第一章 從宗教現象學探討信仰結構及其組成要素 24 第一節 繆勒的宗教意義與宗教學研究 24 一、不偏不倚的科學態度 25 二、比較神學部分:宗教的各種歷史形式 26 三、理論神學部分:「信仰天賦」與「無限者」 28 四、小結:比較宗教的提倡與信仰天賦的肯定 34 第二節 史密斯的宗教含混性與人的宗教生活模式 35 一、「宗教」一詞的含混性與具體化 36 (一) 「宗教」一詞多元意義的考察 37 (二) 對異文化中「諸宗教」具體化的考察 40 (三) 宗教意義的評價 42 二、人的宗教生活模式:「人─信仰─累積的傳統」 44 (一) 人的宗教性:宗教的有效含義 45 (二) 宗教生活的新模式 45 (三) 累積的傳統 46 (四) 個人的信仰 47 三、小結:宗教對話與信仰生活的回歸 48 第三節 范德雷的宗教現象學與類型 49 一、愛之凝視的現象學態度 50 二、宗教現象學的理解及其步驟 52 三、宗教現象的分類與結構:「客體—主體—交互作用」 54 四、小結:現象結構的三領域 56 第四節 宗教現象學到佛教信仰結構的轉換 56 一、宗教生活的「信仰結構」與組成四要素 57 二、佛教信仰結構的對應主題及其脈絡 59 第二章 信仰客體:佛教的終極真理 61 第一節 一切法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62 第二節 涅槃:諸苦滅盡的解脫 64 第三節 緣起:「此故彼」的生死流轉與還滅 67 第四節 空性:無自性空 70 第五節 阿賴耶識 74 第六節 佛性與如來藏 79 第七節 小結 83 第三章 信仰主體:佛弟子的教團倫理與心靈意向 85 第一節 教團:二眾、四眾或七眾 86 第二節 善知識 89 第三節 補特伽羅:三種士夫 93 第四節 心靈意向:三種心識態度 97 一、心為法本 97 二、轉識得智 99 三、見性成佛 101 第五節 小結 103 第四章 信仰的內在體驗:佛教的圓滿醒覺 104 第一節「信」的意義 105 第二節 歸依三寶的順從:轉邪歸正的終極依怙 107 第三節 與煩惱戰的岀離:轉染為淨的終極厭患 109 第四節 觀佛色身的崇敬:轉小向大的終極欣慕 113 第五節 慈悲利他的承諾:轉自向他的終極發心 115 第六節 正見空性的智慧:轉事向理的終極勝解 117 第七節 小結 121 第五章 信仰的外在行動:佛教的拯救之道 123 第一節 論修道的類型:三士道法門 124 一、善法的意義:二種有情義利 125 二、三士道次第 126 第二節 道前基礎 129 一、修十種法行 130 二、勤於積資懺障 131 第三節 共下士道:增上生法 131 一、發增上生心:求後世心 132 二、受持歸依與學處 133 三、深信業果作用 135 四、行十善業道 136 第四節 共中士道:決定善法 137 一、發出離心:求解脫心 138 二、修三增上學 140 三、修三十七道品 142 第五節 上士道:無上菩提 145 一、無上菩提的三因與菩薩二道 145 二、發菩提心 148 二、行六波羅蜜 150 四、行四攝法 153 第六節 小結 154 結論 156 第一節 宗教生活中「信仰結構」的提出 156 第二節 對印度佛教傳統作四個面向的反思 158 第三節 研究的侷限與建議 160 參考書目 172 |
ヒット数 | 34 |
作成日 | 2023.05.29 |
更新日期 | 2023.05.2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