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僧肇動靜思想之研究=A Study of the Thought of Motion and Stillness of Seng-Zhao |
|
|
|
著者 |
黃文靈 (撰)=Huang, Wen-lin (compose)
|
出版年月日 | 2011 |
ページ | 127 |
出版者 | 中國文化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pcc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中國文化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哲學系 |
指導教官 | 黎惟東=Li, Wei-tung |
卒業年 | 100 |
キーワード | 僧肇; 動靜觀; 物不遷論; 不真空論; 緣起性空 |
抄録 | 僧肇是東晉時重要的佛家代表人物之一,師從鳩摩羅什後,其著作以闡述中觀般若思想為要,同時他也依靠中觀學派緣起性空為核心概念,發展出不同於中國傳統哲學的動靜觀。 僧肇的動靜思想,在著作分野上由〈物不遷論〉與〈不真空論〉兩者為主,其中〈物不遷論〉是以「事物靜止」的觀點出發,並以否定的方式,破除時人有物流動的單一認知,並從事物剎那生滅的現象,將問題導引至事物存有問題,旨在說明人對事物有認知上的虛假,與破除對現象的執著。 但僧肇並未因此否定「物」的概念,同時在他的動靜觀中,可將事物「即動即靜」的原因拆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因緣聚合」,表達事物「動」的特性,第二部份為「事各性住於一世」,呈現事物只停留在屬於自己的時空,此時時間與空間亦無任何連續性的變動,最後則是由「因果關係」將事物靜止的間斷性串聯成為連續性的現象。 本文的目的,就是由社會背景、學術風氣、與僧肇思想承襲等方面,以此找出他為何發展出此種模式的動靜觀念,並從其目的與內涵進一步說明僧肇動靜思想的要旨與核心意義,最後從時代意義方面入手,說明其思想內涵是否仍能適用於現代社會。最後以明其論的優缺點作檢討,希望透過如此整體模式的探討,以彰顯出他動靜觀的價值。 |
目次 | 摘要 1 第一章 前言 2 第一節 研究目的和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僧肇動靜思想問題的釐清 7 第一節 動靜問題的範圍 9 第二節 動靜問題的內涵 11 第三章 僧肇的生平 13 第一節 《高僧傳》中的僧肇 14 第二節 《高僧傳》中僧肇生平的疑問 17 第四章 僧肇的時代背景 20 第一節 魏晉時期的社會背景 21 第二節 魏晉時期的學術風氣 29 第五章 僧肇動靜的思想承襲 37 第一節 僧肇以前的動靜思想 38 第二節 僧肇動靜思想的師承與淵源 45 第六章 僧肇動靜思想的理論根基 49 第一節 傳統中國哲學的影響 50 第二節 中觀學派「緣起性空」的觀點 53 第三節 僧肇動靜思想建構的方向 56 第七章 僧肇動靜思想的目的 60 第一節否定「事物是流動」的單一認知 61 第二節 論證人對事物變動的認知是虛假的 64 第三節 以業力的因果關係勸人為善 67 第八章 僧肇動靜思想的意義與內涵 69 第一節 由「物不遷」的二重涵義,將事物變化轉化成事物存有的觀念 70 第二節 以「不真空義」看事物存有問題 73 第九章 僧肇動靜思想的辯證關係 77 第一節 「昔物不至今」的論證 78 第二節 「動靜未始異」的觀念 80 第三節 僧肇動靜思想中的時空觀 82 第四節 僧肇動靜思想中的「因果關係」 85 第十章 僧肇動靜思想的檢討 87 第一節 優點──以動靜觀闡述般若中觀思想並承繼魏晉學術的體用問題 88 第二節 缺點──「超時間觀」的疑難與艱澀 92 第三節 貢獻──以俗言方式引發時人對佛教動靜的思考 96 第四節 價值與影響──提供對現象變化看法的新視角並影響後世佛學的開創 98 第十一章 僧肇動靜思想的時代意義 101 第一節 僧肇動靜觀是否適用於現代科學 102 第二節 僧肇動靜觀與哲學的新思維 103 第三節 僧肇動靜觀對於人生解釋的運用 104 第十二章 結論 108 【參考書目】 110 附錄一 〈物不遷論〉 120 附錄二 〈不真空論〉 122 |
ヒット数 | 44 |
作成日 | 2023.05.29 |
更新日期 | 2023.05.2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