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台灣現代化佛教感應錄研究(1987-2022)=Research on the Induction Record of Modern Buddhism in Taiwan(1987-2022) |
|
|
|
著者 |
阮愛惠 (著)=Juan, Ai-hui (au.)
|
出版年月日 | 2023.07.03 |
ページ | 273 |
出版者 |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
出版サイト |
https://ac.mcu.edu.tw/
|
出版地 | 桃園市, 臺灣 [Taoyuean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銘傳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應用中國文學系 |
指導教官 | 游秀雲=You, Xiu-yun |
卒業年 | 111 |
キーワード | 佛教文學=Buddhist literature; 現代化佛教感應錄=Induction of Modern Buddhism; 台灣解嚴=Martial Law in Taiwan; 台灣佛教教團=Taiwan Buddhist Group |
抄録 | 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流布既深且遠;除因歷朝高僧大德不斷衍繹佛教理論外;僧人信士佛教感應錄的推波助瀾,對佛教的見證與弘揚亦有其作用。 佛教感應錄自南朝時始作,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六朝以下,則與志怪小說合流,世代流傳,具有佛學和文學的雙重價值。然感應錄在流傳過程中,因感應「事蹟」與「文學」在寫作心態上不同,漸與小說分流,向徵實的筆法靠攏,至清末民初,形成模式化的書寫;後因民智開啟,印刷出版技術風行,發表感應錄者日多,被視為「善書」的一種。 1949年後的台灣,因「人間佛教」風行,佛教的「感應」釋義始有新詮。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令之後,隨著法令及環境的變動,佛教感應錄亦出現新的寫作與出版方式;不再是佛教經傳的附錄,亦非神怪誌異的搜奇。雖仍為闡揚佛理而作,但也有個人生命經驗的感動敘述及社會情境的直觀描繪,具有口述歷史、紀實文學的特質,呈現佛教感應錄與時並進的新貌。 本論文回溯歷朝佛教感應錄傳承的主要源流、探討前人的研究成果,並以台灣1987年後至2022年為斷限,收集台灣三個教團文化單位─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淨土宗文教基金會及雪心文教基金會多年來出版的現代化佛教感應錄 ,分析其出版緣起、內容體例及流通影響,提出相關理論及觀點,證明其具有宗教、社會、心靈、文獻的價值,能納入佛教文學的發展體系,並能開展後世佛教感應錄的寫作及出版脈絡。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6 第二節 文獻探討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5 第二章 台灣佛教感應錄的歷史脈絡 31 第一節 「感應」與「感應觀」 31 第二節 台灣佛教感應錄的歷史發展 42 第三章 台灣現代化佛教感應錄的出版、內涵與流通 47 第一節 出版 48 第二節 內涵 58 第三節 流通 72 第四章 台灣現代化佛教感應錄的主題 79 第一節 專念彌陀的直接攝受 81 第二節 三世因果的報應示現 90 第三節 信佛前後的生命翻轉 103 第四節 神佛鬼冥的他界交感 110 第五章 現代化佛教感應錄的價值 123 第一節 宗教價值 124 第二節 社會價值 133 第三節 心靈價值 140 第四節 文獻價值 149 第六章 結論 157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57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62 參考書目 165 附表 173 附表一:台灣解嚴(1987年)後出版的佛教感應錄 173 附表二: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之佛教感應錄 182 附表三:《念佛感應錄》(一至七)及《念佛癒病(一)》的內容與體例 204 附表四:《現代往生錄》的內容大要 230 附錄 257 附錄一:採訪大綱 257 附錄二:訪佛光山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之佛光文化編輯部 258 附錄三:訪淨土宗文教基金會編輯部 259 附錄四:訪雪心文教基金會 262 |
ヒット数 | 5 |
作成日 | 2023.11.09 |
更新日期 | 2023.11.0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