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須彌山圖的起源與開展-以四至九世紀西域、漢地為中心=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umeru Mountain’s Image(Focusing on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China from 4th to 9th Century)
著者 陳怡安 (著)=Chen, Yi-an (au.)
出版年月日2023
ページ335
出版者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出版サイト https://oh.hfu.edu.tw/main.php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博士
学校華梵大學
学部・学科名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官釋仁朗=Shih, Jen-lang,李玉珉=Lee, Yu-min
卒業年111
キーワード須彌山=Sumeru
抄録 公元前後一、二百年間,部派佛教陸續彙整有關世界的內容,建立起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世界觀。至遲於三世紀,佛教世界觀已東傳至西域、中土。若依據北京大學的考古斷年,現存最早的須彌山圖出現於新疆克孜爾第118窟,約為三世紀末至四世紀初。中土現存最早的圖例,則是位於五世紀下半葉建造的雲岡石窟第9、10窟。現存二地的須彌山同為沙漏形且有二龍纏繞,暗示二地須彌山圖具有共同的源頭。新疆地區在有部毘曇學的學風下,須彌山圖被表現在原始佛教或有部經典的故事中,或表示該故事的場域,或表示世界,具有日月環繞、四寶所成、位於大海之中的特徵。
中土地區的早期須彌山圖(五世紀後期)與新疆地區的須彌山圖性質全然不同,屬於裝飾性母題,被表現在石窟的建築結構上。六世紀中葉,具有世界中心概念的須彌山圖像,首先出現在南方。隨即,在北方出現此後引領須彌山圖發展的法界佛像。須彌山圖從裝飾性母題轉變為佛教世界構造的元素之一。
唐代前期(七世紀中葉至八世紀後半葉),須彌世界被化約為一四天下的概念,須彌山圖的數量逐漸增加,山形仍沿襲前代沙漏形的構造,並於山體周邊出現諸多佛教世界的細節,如四洲渚、輪圍山等。莫高窟第332窟法界佛像的須彌世界圖,即描繪有如經典所述的滿月形、倒三角形、半月形、正方形的四大部洲。同時在唐代著重立體感的藝術風氣下,須彌山體平面被表現為倒凸字形,接著在莫高窟第217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的須彌山,出現如同新疆地區塗抹不同色彩,表現四寶所成的特徵,成為爾後須彌山圖的典範。九世紀左右,以立體手法將須彌山繪製成倒凸字形的樣式又回傳至新疆地區。雖然《歷代名畫記》記載浙西甘露寺存有一鋪王陁子所繪的須彌山,約莫是八世紀前半葉的作品,不過,迄今並未發現九世紀之前有作為獨立題材的須彌山圖,現存圖例皆是附屬性母題,被表現在不同主題中,並且與新疆地區的須彌山圖同樣有表示該故事的場域(大雲寺彌勒重閣碑、八會華嚴經變等),以及表示世界(維摩詰經變)的情形。
唐代後期(八世紀末至十世紀初),須彌山被表現在主尊像下方,除了表示尊像說法之處所,也藉由須彌山係諸山第一的意涵,象徵該教法為最殊勝者,如九會華嚴經變、法華經變的須彌山。同時在密教畫像法中明確記載不少尊像係繪製於須彌山上,密教的畫像法應有輔助觀修之功能,不過中土現存的相關圖像甚為稀少,僅有釋迦曼荼羅及千手千鉢文殊變二圖例。十世紀後,密教衰微,與密教有關的須彌山圖也逐漸減少,不再流傳。
目次誌謝 Ⅰ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圖錄 X
第壹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前言 00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005
第三節 研究方向與主旨 011
第貳章 起源──以新疆克孜爾石窟與中土北魏石窟為中心 018
第一節 新疆克孜爾石窟的須彌山圖 018
一、欲界天宫圖 020
二、世界毀滅、龍王獻供圖 023
三、阿闍世王聞佛涅槃悶絕復甦圖 025
四、瓶本生故事圖 028
第二節 中土地區的須彌山浮雕 030
一、雲岡石窟 031
(一)、雲岡石窟第9、10窟 031
1、第10窟前室北壁窟門上方的須彌山圖 032
2、第9、10窟前室列柱的須彌山浮雕 033
(二)、雲岡石窟第1、39窟 033
二、義縣萬佛堂石窟 035
三、龍門石窟古陽洞楊大眼龕 037
第三節 須彌山圖的特色與來源 039
一、試析西域與中土二地須彌山圖的共同元素 039
二、新疆克孜爾石窟須彌山圖的特徵 043
三、中土北魏石窟須彌山圖的特徵與性質 047
第四節 小結 053
第參章 本地風光與佛身現世界──南北朝後期至隋代的須彌山圖 056
第一節 四川萬佛寺出土南朝梁須彌山浮雕 057
第二節 敦煌莫高窟第249、262、420窟的須彌山圖 061
一、莫高窟第249窟 062
二、莫高窟第262窟 065
三、莫高窟第420窟 066
四、試析莫高窟第249、262、420窟須彌山圖的性質 066
(一)、莫高窟第249窟的窟頂構造 066
(二)、阿修羅與須彌山 067
第三節 北朝後期至隋代法界佛像的須彌山圖 070
一、敦煌地區 072
(一)、莫高窟第428窟的法界佛像 072
(二)、莫高窟第427窟的法界佛像 073
二、中原地區 074
(一)、高寒寺法界佛像拓片 074
(二)、山東臨朐縣博物館收藏之法界佛像 075
(三)、弗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收藏之法界佛像 076
三、法界佛像須彌世界之結構與圖像意涵 078
第四節 浚縣四面造像碑 081
第五節 南北朝後期至隋代的佛教世界觀 082
一、疑偽經中的佛教世界觀 082
二、相關疑偽經的流傳 085
三、宗派佛教與真、偽經的甄別 090
第六節 小結 093
第肆章 一四天下──唐代須彌山圖的演變與圖像意涵(一) 098
第一節 中土地區的須彌山圖 099
一、四川通江千佛崖麟德二年(665)須彌山圖 099
二、武周天授三年(692)大雲寺彌勒重閣碑(涅槃變碑) 099
三、山東泰安岱廟碑廊之須彌山碑 104
四、中土地區法界佛像的須彌山圖 104
第二節 敦煌地區的須彌山圖 106
一、維摩詰經變 106
二、八會華嚴經變 109
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110
四、彌勒經變 112
五、法界佛像 114
第三節 新疆地區的須彌山圖 117
一、七世紀前後至八世紀新疆地區的須彌山圖 117
二、九世紀以降新疆地區的須彌山圖 120
第四節 唐代須彌山圖的演變與時代背景 120
一、須彌山山體的變化 121
(一)、須彌山頂平面為橫橢圓形 121
(二)、須彌山頂平面為倒凸字形 123
二、唐代的佛教宇宙觀 125
三、武曌的天下觀與佛王思想 133
四、轉輪王與彌勒 137
第五節 小結 142
第伍章 須彌頂演法──唐代須彌山圖的演變與圖像意涵(二) 145
第一節 唐代後期敦煌地區的須彌山圖 145
一、法華經變 146
二、九會華嚴經變 147
三、千手千鉢文殊變與妙吉祥菩薩瑞像 149
四、釋迦曼荼羅 153
五、敦煌畫稿中的須彌山圖 156
(一)、《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呪經》 156
(二)、大悲壇城圖(S. painting 172) 157
第二節 坐於須彌山頂的圖像意涵 159
一、表示處所 159
二、密教文獻中坐於須彌山頂之記載 162
三、象徵演說之教法為最勝者 167
第三節 小結 169
第陸章 結論 178
附 表 190
附表一、〈法界圖〉(P.2832bis)文末圖譜之釋文 190
附表二、唐代前期敦煌地區的須彌山圖構造一覽表 192
附表三、敦煌華嚴經變題記釋文對照表 194
附表三、四至九世紀須彌山圖的造型特徵、圖像意涵簡表 199
附 圖 204
圖版出處 301
參考文獻 307
ヒット数14
作成日2023.11.10
更新日期2023.11.10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686405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