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南傳《轉法輪品》及其相關經論的研究=Research of 《Dhamma Cakka Pavattana Vagga》 and other rele-vant sUtras and Abhidhammas in Theravada Buddhism |
|
|
|
著者 |
牟嘉薇 (著)=Mou, Chia-wei (au.)
|
出版年月日 | 2023 |
ページ | 200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出版サイト |
https://oh.hfu.edu.tw/main.php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華梵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黃俊威=Wong, Chun-wai |
卒業年 | 111 |
キーワード | 法=Dhamma |
抄録 | 世尊經過了六年苦行,學習了耆那教這一種斷除「業物質漏入」的斷食方法後,於是就跑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羊女的羊乳供養。當時,五比丘認為:佛陀是違背了耆那教的修行戒律,於是就離他而去。而佛陀就跑到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開始沉思冥想。佛陀開始意識到:耆那教這一種斷除「業物質漏入」的斷食方法,是不能達到究竟的解脫。而真正的業力,並不是屬於物質層次的「業物質」,而應該是屬於心靈層次的「業煩惱」,也就是貪、瞋、癡。於是,佛陀隨即放棄了耆那教的斷食修行方法,改從觀察「業煩惱」源頭的心靈渴愛,作為斷除「業煩惱」的根本方法。佛陀經過了菩提樹下的證悟成佛,佛陀於是就放棄了傳統婆羅門教進入遊行期所必須遵守的啞戒,開始公開說法。而佛陀想到第一個說法的對象,就是親自到鹿野苑去,跟五比丘解釋:當初他到尼連禪河沐浴,並接受羊乳的供養,並不是一種墮落行為。而是因為他開始領悟到真正的業力,並不是「業物質的漏入」,而應該是「業煩惱的漏入」。於是,他就開始跟五比丘說苦、集、滅、道的四聖諦,這就是佛陀最初領悟到斷除「業煩惱的漏入」的四聖諦。自從佛陀證道之後,所度化的五比丘,在鹿野苑中,經過了三轉四諦法輪之後,五比丘都分別得到了法眼淨。因此,這一部經就名為《轉法輪品》,這是指:佛陀的四聖諦,經過了三轉十二行相之後,五比丘都分別得到了法眼淨。於是就開始接受佛陀所說的斷除「業煩惱漏入」的四聖諦,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整理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4 第二章 苦諦的含意 11 第一節 南傳《轉法輪品》中的八苦 11 第二節 南傳《分別論》中的八苦 25 第三節 北傳《法蘊足論》中的八苦 43 小結 51 第三章 集諦的含意 59 第一節 南傳《轉法輪品》中的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59 第二節 南傳《分別論》中的渴愛而再生 66 第三節 北傳《法蘊足論》中的所有諸愛、後有愛、憙俱行愛 78 小結 81 第四章 滅諦的含意 89 第一節 南傳《轉法輪品》中的渴愛的無餘離貪滅、捨離、棄捨、解脫、無著 89 第二節 南傳《分別論》中的渴愛的無餘離貪滅、捨離、棄捨、解脫、無著 96 第三節 北傳《法蘊足論》諸愛、後有愛、憙俱行愛無餘永斷 107 小結 109 第五章 道諦的含意 117 第一節 南傳《轉法輪品》中的八正道 117 第二節 南傳《分別論》中的八正道 126 第三節 北傳《法蘊足論》中的八正道 139 小結 143 結論 151 參考文獻 157 附錄:南傳佛教巴利經典文獻 167 |
ヒット数 | 10 |
作成日 | 2023.11.14 |
更新日期 | 2023.11.14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