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詮釋空性思想的美學意涵=Interpreting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s of Emptiness Thought from the Chinese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 Sūtra |
|
|
|
著者 |
曹海瑞 (著)=Tsao, Hai-jui (au.)
|
出版年月日 | 2023 |
ページ | 109 |
出版者 |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
出版サイト |
https://religion.tcu.edu.tw/
|
出版地 | 花蓮市, 臺灣 [Hualien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慈濟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
指導教官 | 林建德=Lin, Chien-te |
卒業年 | 111 |
キーワード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The Maha Prajna Paramita Hrdaya Sutra |
抄録 | 科技的進步、工業的發達,人們汲汲營營於職場的競爭,造成精神壓力倍增、生活意義散失、家庭關係淡化、人與人之間情感疏離。高科技帶來的舒適,卻沒能得到相對應的回饋,反而徒增心靈的空虛與落寞;緊張忙碌的生活步調,亦使人喪失美感賞析本能、忘卻美感養分滋潤,是以從佛法來探究空性的美學內涵應有其必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般若空性,有助於在俗世的存有中,引領人們進入一個無我的空性美感生活;《心經》將「色不異空」帶入「色即是空」的清淨世界,使人在無分別心、心無所住等心境,獲取生活美感的安定、安止。換言之,《心經》「五蘊皆空」的觀念,在世間中理出超越凡俗的空性真義,讓人們虔誠莊嚴的依教奉行。 是以,本文由《心經》空性啟發,詮釋空性美學的修持與解脫。在《心經》空性法義中,標示出心無罣礙的智慧深觀、平等不二的中道觀,以及清淨無染的義理境界,與空無所得的思維模式等。佛法最終希望人們能獲得解脫,而解脫最重要的是「般若空性」的智悟。而空性富含人生美學,空性美學不同於人為創作的藝術美學,空性是必須是從心性、心地中切身體驗。 其次,本文從菩薩道詮釋空性美學的利他實踐,自利的解脫行與利他的菩薩行,乃如影相隨、相輔相成,以成就空性美學的圓滿深義;尤其 空性美學是利他菩薩行的內涵,而利他菩薩行是空性美學的實踐。以空性美學的修持,超脫俗世美感的執取貪念,以利他做為身心的淨化與生活的美化,重新建立空性清晰潔淨的美感深觀;從利他的修持思維佛法空性的法義,不但能觀照萬法之美感,甚且可創造美感之萬法。 本論文以《心經》空性美學之詮釋,期能有助於當今科技時代社會大眾進修佛法的空性美學素養,以對治職場的競爭壓力、忙碌勞累所造成的身心問題,了知美感無所不在。只要開啟空性之眼、修持空性之美,則心中自有桃花源,處處皆是雲水間,如同《心經》所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從空性體悟中回歸萬法於自性之美。 |
目次 | 摘要 2 目錄 3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主題說明 4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11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1 第六節 預訂之論文研究架構 21 第二章 《心經》經文與空性思想 23 第一節 《心經》全文架構及其意蘊 23 第二節 《心經》之空性概念 35 第三節 《心經》之空性與美學 43 第四節 小結 48 第三章 空性美學之解脫修持 51 第一節 空性美學概述 51 第二節 美學修持到空性體驗 59 第三節 空性美學的生活互動 66 第四節 空性美學的療癒作用 70 第五節 小結 74 第四章 空性美學的利他實踐 76 第一節 破除我執與利他 76 第二節 利他的美學意義 83 第三節 利他美學的實踐 89 第四節 美感修持與煩惱對治 95 第五節 小結 99 第五章 結論 101 第一節 本論文之建構發現 101 第二節 本論文之侷限和展望 102 參考書目 104 |
ヒット数 | 8 |
作成日 | 2023.11.17 |
更新日期 | 2023.11.2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