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人間佛教」的社會實踐──以證嚴法師與昭慧法師為對比探索=The Social Practic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 Comparison between Master Cheng-Yen and Master Chao-Hwei
著者 陳芷蘋 (著)=Chen, Chih-pin (au.)
出版年月日2022
ページ74
出版者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出版サイト https://religion.tcu.edu.tw/
出版地花蓮市, 臺灣 [Hualien shih,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修士
学校廈門大學
学部・学科名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指導教官林建德=Lin, Chien-te
卒業年111
キーワード人間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 證嚴法師=Master Cheng-Yen; 昭慧法師=Master Chao-Hwei; 佛教社會實踐=Buddhist social practice
抄録 本文是以臺灣當代兩位佛教界各擅勝場的代表人物——證嚴法師與昭慧法師,為人間佛教社會實踐的研究對象。文中分別以人間佛教之外行,即入世關懷之「公益」與「公義」;人間佛教之內化,即倫理規範之「禮度」與「理度」,及實現理想社會的方式進路,即社會再造之「治心」與「治境」三個子題作比較,是以兩人在此三方面的交錯對比,綜合呈現本研究題旨。
綜合而言,證嚴法師「公益」的入世關懷,呈現感性基調,是從慈善公益、社會福利面出發,進行社會救濟、社會服務的入世工作;在道德人心的教化上,是以「禮度」啟發具備合於常情常道的自覺與本分,乃從心法及個體教育,即「治心」之社會再造進路,由下而上、由內而外來實現理想社會。相對的,昭慧法師的「公義」的入世關懷,呈現理性基調,是從社會公義、社會制度面出發,其「理度」的倫理規範,重視道德理性與原則事理的掌握能力,乃從律法與整體制度,即「治境」之社會再造進路,由上而下、由外而內來實現理想社會。
本文三個子題中,均從兩者型態的特色內涵談起,而後進行差異對照、原因探究,並延伸至其他相關議題的探討。例如,由入世關懷的公益與公義,延伸到人間佛教的多方適應與多元功能、慈悲與正義間可能張力與互補關係的討論;由倫理規範的禮度與理度,述及佛法與世間倫理的互動;由社會再造的治心與治境,談及公概念如何影響不同的治本思考與治世之道,及各自可能面對的難題與交互貫穿的帶動關係。
兩者實踐路數雖有相差,但在人間佛教理念情懷這個共通的基礎上,卻沒有對立衝突,而顯得相互輝映,不但拓寬了佛法入世應用的層面,實質照顧到了不同層面的社會需求,也為菩薩道的現代實踐,打開了更寬廣的視野。本文特別強調的是,兩相對照是為「對比」,而非「對立」。事實上,不論是公益與公義、禮度與理度、治心與治境,互動之中都必然包含著彼此。對立,是在兩者間只能擇一;對比,卻是在兩者之間打破唯一,是為拉開呈顯的格局,激發更多的可能。
目次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主題說明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論文章節安排及主要內容
第二章 「公益」與「公義」:入世關懷之對比
第一節 證嚴法師之「公益」入世關懷
一、慈濟的成立與四大志業
二、慈善化與生活化的佛法修學型態
三、「人情」化「大愛」:情感社群的慈悲實踐
第二節 昭慧法師之「公義」入世關懷
一、公義介入的議題面向
二、社運議題的啟示與意義
三、社會運動與佛教精神的扣連
第三節 公益與公義間的討論
一、初步的對比
(一)肇始於兩位法師不同的人生經歷
(二)人間佛教的多方適應與多元功能
二、可能張力與相協互補
(一)如慈悲與正義之間
(二)實踐分工,不礙理念相通
三、菩薩道精神下的兩種實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禮度」與「理度」:倫理規範之對比
第一節 證嚴法師之「禮度」倫理規範
一、「倫序」同於「禮序」
二、「通情」而「達禮」、「合情」而「合禮」
第二節 昭慧法師之「理度」倫理規範
一、明事理而辨是非:由理性思考確立道德原則
二、社會運動即公眾理性的展現
三、依理性精神開展佛教倫理架構
第三節 綜合分析
一、「禮度」與「理度」之相互對比
(一)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倫理觀
(二)不同的人格特質與思維傾向
(三)不同的團體屬性與團體規範
二、「禮度」與「理度」之相通
(一)同為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二)不離佛法修行的實踐
(三)作為佛法與世間倫理的交集
三、佛法與世間倫理的並重並行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治心」與「治境」:社會再造之對比
第一節 證嚴法師之「治心」社會再造
一、視「心法」為改造社會的根本之道
二、以微觀層次為再造起點
第二節 昭慧法師之「治境」社會再造
一、戒、制、境的統合思考:從「佛教戒律」到「制度環境」
二、以制度為境教
第三節 綜合分析
一、不同的治本思考:從「公」概念上探討
二、治心與治境間的省思
(一)各自可能面對的難題
(二)交互貫穿的帶動關係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成果概述
第二節 本文之局限及後續研究的可能
一、本文之局限
二、後續研究的可能
參考書目
ヒット数10
作成日2023.11.17
更新日期2023.11.21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687207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