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文化姑隱性及其主體的開顯─證嚴法師的法脈傳承與法緣連結的思=The Latency of Culture and It’s Manifestation of Subjectivity —Thoughts on Master Cheng Yen’s Dharma Lineage Inheritances and Connections |
|
|
|
著者 |
楊秀娩 (著)=Yang, Xiu-mian (au.)
|
出版年月日 | 2023 |
ページ | 306 |
出版者 |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
出版サイト |
https://bs.dila.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法鼓文理學院 |
学部・学科名 | 佛教學系 |
指導教官 | 釋惠敏=Shih, Hui-min |
卒業年 | 111 |
キーワード | 姑隱性=Latency; 靜思法脈=Jing Si Dharma Lineage; 女性修行人=Female Practitioner; 雙重法脈傳承=Binary Dharma Inheritances; 雙軌修行模式=Dual track Practice Model |
抄録 | 本研究是在後殖民情境的論述中,探討隨著戰後臺灣佛教制度的變遷,女性為何及如何成為修行人。研究目的是,探討女性修行人如何在姑隱自我認同中,歷經雙重法脈傳承,繼而開顯自身的宗派修行模式。本文以證嚴法師的「靜思法脈」為主,探討何以她會有「靜思」、「修參」、「證嚴」等符號。透過文獻史料梳理,本文試圖釐清,證嚴法師如何在臺灣傳統佛教的底蘊中,與戰後來臺的人間佛教接軌。當「靜思法脈」作為戰後臺灣傳統佛教女性修行人的文化縮影,其研究結果有三:一、靜思法脈具有姑隱性的原因:後殖民情境中,由於證嚴法師具有養女的身分,因此她以無聲的逃離行動,從俗家進入如來家,成為自名的女性修行人「靜思」。二、雙重法脈傳承的淵源與影響:戰後,臺灣的政權從日本政府過渡到國民政府,如同臺灣佛教由中國佛教會接收,形成靜思從善慧法脈傳承(修參)過渡到印順法脈傳承(證嚴)。向戰前溯源,由於善慧對齋友的接納,以及1917年善慧與太虛的互動,形成戰後女性修行人在善慧法脈傳承的背景中,有了印順法脈傳承的契機而入空門。三、內外修行模式:由於證嚴法師身為養女的家庭經驗與躲避戰爭炮火經驗,她有明顯的性別平等與社會參與的意識。因此「靜思法脈」除了有象徵向內耕耘清修淨田的出家靜思僧團,同時向外開展淨化人間的社會福田的在家慈濟組織,形成內禪外淨的修行模式。簡言之,之於靜思法脈,善慧傳承的實質影響,更勝於印順傳承。 |
目次 |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析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9 第五節 論文架構 26 第貳章 證嚴法師與善慧和尚之法脈傳承與互動 28 第一節 從養女到成為修行人 28 第二節 靜思法脈的源頭:證嚴法師自名靜思為始 42 第三節 清修女靜思禮拜許聰敏為師,得名修參 72 第參章 證嚴法師與印順法師之法脈傳承與互動 86 第一節 修參禮拜印順法師為師而得受戒 86 第二節 在靜思精舍與印順法師的互動 92 第三節 印順法師圓寂後,靜思法脈字號的復用 111 第肆章 證嚴法師與三支法脈連結之思考 112 第一節 證嚴法師與善慧法脈連結的思考 112 第二節 證嚴法師與覺力法脈連結的思考 130 第三節 證嚴法師與印順法脈連結的思考 156 第伍章 從姑隱到開顯:靜思法脈的成立與內涵 164 第一節 自皈依與真我的開顯 164 第二節 建立清規,創建靜思精舍 178 第三節 《無量義經》與農禪的修行 201 第四節 召喚清修士與設置清修制度 213 第陸章 內外修行模式:內修靜思法脈引領外行之慈濟宗門 229 第一節 內修:《無量義經》與靜思法脈的論述 229 第二節 外行:《法華經》與慈濟社會事業的實踐 248 第三節 由內到外:從靜思精舍到靜思堂 259 第四節 慈濟宗門與人間淨土的建構 276 第柒章 結論 291 第一節 研究貢獻與發現 29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293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294 參考書目(按筆畫順序遞增) |
ヒット数 | 8 |
作成日 | 2023.11.21 |
更新日期 | 2023.11.2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