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默「念」忘「我」: 聖嚴法師〈默照銘〉文本詮釋與禪境體驗現象學探析=Experiencing the Processes of Discriminating Thinking Cessation: A Phenomenological Exploration on Inscription of Silent Illumination and Its Correspondence to the Practitioners’ Experiences |
|
|
|
著者 |
黃儀娟 (著)
|
出版年月日 | 2023 |
ページ | 130 |
出版者 |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
出版サイト |
https://bs.dila.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法鼓文理學院 |
学部・学科名 | 佛教學系 |
指導教官 | 李維倫=Lee, Wei-lun , 釋果幸=Ven, Guo-xing |
卒業年 | 111 |
キーワード | 〈默照銘〉=Inscription of Silent Illumination; 現象學分析=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analysis; 三重意識構作=Threefold Conscious Act;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Master Sheng Yen on Silent Illumination; 念=discriminating thinking (nian) |
抄録 | 本研究擬採現象學視角,以聖嚴法師 (1930-2009) 詮釋宏智正覺禪師(1091-1157) 著作〈默照銘〉(以下簡稱「聖嚴法師文本」)為研究範圍,梳理聖嚴法師以此文本指導默照禪所可能指涉的修行經驗與脈絡;復與當代禪境意識樣態變異實徵研究展現的經驗樣貌進行比較與對話,探析文本所指涉的經驗脈絡與實際經驗之間的對應性與共通性。 「聖嚴法師文本」乃源於正覺禪師〈默照銘〉而為的詮釋。本研究以學者英譯正覺禪師文本與「聖嚴法師文本」之英譯本對讀,梳理兩位禪師分別在文句與文義層次所指陳内涵之異同,藉此呈顯「聖嚴法師文本」修行脈絡之文義基礎;再續就「聖嚴法師文本」進行現象學視角的分析與解讀。 本研究另以當代默照禪境體驗意識變化過程之實徵研究結果,與「聖嚴法師文本」修行脈絡進行比較:「聖嚴法師文本」詮釋視禪境體驗為走向修行目標之「心念活動現象」。修行經驗脈絡呈現從「言」語的靜默開始,透過不斷放捨「念」作爲方法,從而觀察心念生滅的變化,體會「『我』感」的變異,爾後經歷心「念」寂靜——筆者稱之爲「言-我-念」的歷程。禪境體驗的現象學實徵研究則描述禪修者於此歷程中實際出現的身心變異體驗,認爲長時間言語靜默在經驗上透過「語意意識的脫除」形成「雙重作爲者」的行為表現與意識樣態變異。 另一方面,現象學所定義的意識狀態並不認爲意識過程存在一個具體的「我」,只具有「懸浮意識作為者」所展現的「行動可為性」;「聖嚴法師文本」修行脈絡則認爲「我」感的升起源於對念起、念滅的執著,因此也不認爲具體「我」的存在。就此而言,二者在觸及「我」感的理解上具有共通性。且「聖嚴法師文本」的經驗脈絡與實際體驗研究成果皆否認實體二元關係的存在。 根據「聖嚴法師文本」的解説,禪修者跟隨聖嚴法師禪法引導,練習觀察「念」的生滅而出現的身心變化,和現象學心理學的禪境體驗研究成果的具體描述,呈現非常類似之處。筆者因而將禪境經驗實徵研究描述視爲「聖嚴法師文本」所呈顯修行脈絡之階段性的經驗表現。並且具體表現為禪境經驗中「我」與對象關係產生經驗上合一的階段。惟就「聖嚴法師文本」修行脈絡而言,「我感」則是在禪修歷程中與「念」的升起同生同滅——筆者稱之爲「默『念』忘『我』」的歷程。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1)默照禪歷史背景與當代復興 1 (2)聖嚴法師基於修行經驗的詮釋 1 (3)禪境經驗的描述同時是禪修方法 2 (4)典籍文本的文義理解 3 (5)當代禪眾經驗與文本的聯結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正覺禪師〈默照銘〉(含《廣錄》)文義分析研究 4 (1)詩意文字風格——表達「截斷言語和虛妄思維」的方式 5 (2)默照精神的表達——「非二元分別」與「超越二元」 6 (3)以似主體感為「我」 6 (4)小結 7 (二)聖嚴法師〈默照銘〉(含〈廣錄〉)文義分析 7 (1)聖嚴法師弟子著述- Guo Gu ( JimmyYu) 8 (2)聖嚴法師弟子著述- John Crook 10 (三)聖嚴法師默照禪的承繼與當代影響 11 (1)聖嚴法師默照禪與佛教傳統的匯通 11 (2)默照禪法的爭議與釐清 12 (3) 聖嚴法師默照禪與當代社會心理生活 13 (四)默照禪境經驗研究 14 (1)三重意識構作 15 (2)語意意識脫除與禪境經驗中的身心變異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範圍與方法 18 (一)問題意識 18 (二)研究範圍與方法 19 (1)現象學研究方法 19 (2)文句與文義分析 20 (3)修行脈絡與非修行脈絡的對比 20 (4)雙重研究方法 20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 21 (1)文句分析與文義分析 21 (2)現象學分析 21 (四) 研究限制 22 (1)英譯本比較的限制 22 (2)經驗研究與文本對讀的限制 23 (3) 文義分析與爬梳義理脈絡的限制 23 第四節 論文章節結構 23 (一)正覺禪師與聖嚴法師〈默照銘〉文句與文義比較 24 (二)聖嚴法師〈默照銘〉文本現象學分析 24 (三)默照禪境意識狀態與修行經驗結構比較 24 第二章 正覺禪師詩意書寫與聖嚴法師〈默照銘〉—— 英譯本對讀 25 第一節 正覺禪師〈默照銘〉英譯本文本分析 26 (一) 詩意書寫的文句分析 26 (1)鑑時廓爾,體處靈然 26 (2)靈然獨照,照中還妙 26 (3)妙存默處,功忘照中 27 (4)正偏宛轉,明暗因依 27 (5)回互底時,殺活在我 27 (6)默照至得,輸我宗家 28 (7)小結 28 (二)正覺禪師〈默照銘〉英譯本的文義分析——超越「二元」關係 28 (1)「超越二元」關係 28 (2)「我」 的存在 29 第二節 聖嚴法師〈默照銘〉英譯本文本分析 30 (一) 文句分析 30 (1)鑑時廓爾,體處靈然 31 (2)靈然獨照,照中還妙 31 (3)晦而彌明,隱而愈顯 31 (4)浩劫空空,相與雷同 32 (5)妙存默處,功忘照中 32 (6)正偏宛轉,明暗因依 32 (7)回互底時,殺活在我 33 (二)聖嚴法師〈默照銘〉英譯本文義分析——「二元」互依關係 33 (1)二元對象之間彼此嵌套、相互輝映 33 (2)主、客只有互動,沒有對立 33 (3)二元合一,無所窒礙 34 (4)小結 34 第三節 正覺禪師與聖嚴法師〈默照銘〉(英譯本)對讀分析 34 (一)文義分析:正覺禪師與聖嚴法師對讀 34 (1)非二元關係——「超越」與「互依」 34 (2)非二元關係與「我」 36 (3)「心」 37 (4)「言語」 38 (5)小結 38 第三章 聖嚴法師〈默照銘〉文本現象學分析—— 以「念」為核心的脈絡 44 第一節 「言-念」的修行脈絡 44 (一)非修行脈絡「言」與 「念」的聯動 44 (二)修行脈絡下「言」的分析 45 (1)禪宗傳統 46 (2)默照之時的「言」 48 (3)小結 50 (三)修行脈絡下「念」的分析 51 (1)佛教傳統: 51 (2)聖嚴法師對心念的詮釋 53 (3)小結 60 第二節 「言」、「念」的現象學分析 61 (一)「聖嚴法師文本」 ——「念」的現象學分析 61 (1)「念」的現象學理解 63 (二)「聖嚴法師文本」——「言」的現象學分析 64 (1)「言」的現象學理解 64 (2)小結 65 第三節 「念-我」修行脈絡 66 (一)非修行脈絡下的「我」/「自我」 66 (1)「自我(概念)」從無到有的發展軌跡 66 (2)現象學脈絡下的「行動可爲性」 67 (3)小結 68 (二)「聖嚴法師文本」——「我」的分析 68 (1)「自我」及「我感」的相互轉化 69 (2)念念皆我 70 (3)默默,就是沒有自我 71 (三)聖嚴法師 「四心次第」:統一心 72 (1)「統一心」: 有「念」、有「我」 73 (2)小結 74 第四節 「聖嚴法師文本」——「念-我」現象學分析:默「念」忘「我」 74 (一)從有到無? 74 (二)默念同時忘我:「念-我」脈絡的現象學分析 75 (1)能、所成立的似我感 75 (2)「二元分別思維」與「我感」同步升起、滅去 76 (3)小結 77 第四章 默照禪境意識狀態與「聖嚴法師文本」 修行脈絡之身心經驗 78 第一節「聖嚴法師文本」——「言-我-念」修行脈絡 79 (一)「言-我-念」修行脈絡:「言-念」次第包含「念-我」同步聯動 79 (1)「言-我-念」脈絡與「四心次第」之對應 80 (2)「言-我-念」脈絡之以「念」為軸心 81 (二) 默默到昭昭:「念-心」脈絡 83 第二節 「聖嚴法師文本」脈絡下的身心經驗 83 (一)「念」-時空知覺 84 (1)「念相續」與時間感 85 (2)心念寂靜與時間感 85 (3)小結 85 (二)「念」- 我感 86 (1)「念」的現象學理解與「我」感 86 (2)「念」的現象學理解與身心知覺、「我感」變異的歷程 87 (3)小結 87 第三節 默照禪境經驗現象學研究 87 (一)禪境經驗身心變異的雙重性 88 (1)身心變異雙重性與環境互動的聯結 88 (2)環境聯動關係與「所感即所是」 89 (二)語意意識脫除轉入體感意識為主導 90 第四節「聖嚴法師文本」修行脈絡與默照禪境現象學實徵研究之比較 91 (一)二元關係的思考:「忘言」 vs. 「語意意識脫除」 91 (1)「語意意識」vs. 修行脈絡的「忘言」 91 (2)「語意意識脫除」與三重意識構作之間的交互動力 93 (3)從「語意意識脫除」到「默默忘言」 94 (二)統一心 vs. 雙重作爲者 95 (1) 身心合一 vs. 身體邊界液態化 96 (2) 内、外同一 vs. 所感即所是 97 第五章 結論——禪境體驗「默念忘『我』」轉化 「實體『我』存在」之認識 100 引用書目: 104 附錄 一 107 |
ヒット数 | 12 |
作成日 | 2023.11.23 |
更新日期 | 2023.11.2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