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清辨與彌曼差學派間論爭之考察一以《中觀心論》第九章為中心=A Study of Controversy Bhāviveka and Mīmāṃsa Schools : Focus on the Chapter 9 of Madhyamakahṛdayakārikā |
|
|
|
著者 |
朴賢奎 (著)=Park, Hyun-kyu (au.)
|
出版年月日 | 2023 |
ページ | 67 |
出版者 |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
出版サイト |
https://bs.dila.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法鼓文理學院 |
学部・学科名 | 佛教學系 |
指導教官 | 釋見弘=Shih, Jien-hong |
卒業年 | 111 |
キーワード | 清辨=Bhāviveka; 《中觀心論》=Madhyamakahṛdayakārikā; 彌曼差=Mīmāṃsā; 吠陀=Veda; 吠陀祭祀=Veda ritual |
抄録 | 本論文主要是以六世紀印度佛教中觀學派論師清辨(Bhāviveka 490-570)的著作《中觀心論,Madhyamakahṛdayakārikā》〈第九章彌曼差真實抉擇〉相關研究為中心,進行考察及探討。六世紀前後佛教面臨各種印度思想宗派之挑戰,主要勢力是印度正統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和佛教對立起源自佛陀在世時,持續到佛陀入滅之前。之後吠陀以(Veda)教令(codanā)下的祭祀方法為基礎的彌曼差學派出現,而開始了更激烈的論戰。對立的原因就是佛教否定婆羅門教崇拜的根源吠陀權威及祭祀行為。佛陀沒有直接批判吠陀,他為避免大規模的衝突,並調節了對立的程度,主要對應是祭祀儀式裡不必增加殺害生命這一主要原則,並沒有積極提出問題。但是站在婆羅門教立場上,吠陀是完全無缺的聖經而且,他們相信吠陀所教的祭祀行為一定帶來永遠的福樂和解苦的果報(apūrva)。反而佛教不承認吠陀帶來果報是無常,一定是帶來惡報。因此彌曼差認為這是一個神聖的冒瀆,所以與佛教開始爭論。筆者以本論文,嘗試探討及考察《中觀心論》〈第九章彌曼差真實抉擇〉中,關於佛教中觀學派和彌曼差學派間的往返論爭。 限於時間和能力,本論文主要是以清辨論師在面臨外界對佛教提出攻擊和批判時,如何應對彌曼差學派之嚴峻挑戰。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9 第二章 清辨之生平與著作 11 第一節 清辨之生平 11 第二節 清辯之主要著作 13 一、《般若燈論》 13 二、《大乘掌珍論》 14 三、《中觀心論》及其註釋書《思擇炎》 14 第三章 清辨之前佛教與彌曼差學派之論爭 17 第一節 彌曼差學派主要思想 17 一、前期彌曼差學派(pūrva-mīmāṃsā) 17 二、後期彌曼差學派(uttara-mīmāṃsā) 18 三、祭祀主義 18 四、吠陀之上主義 22 第二節 佛教對於吠陀之上主義和祭祀主義的批判 24 一、佛陀對於吠陀祭祀主義上「犧牲」之看法 24 二、《大毘婆沙論》裡的看法。 25 三、訶梨跋摩之《成實論》〈三業品〉 25 四、眾賢之《順正理論》 26 第四章 清辨與彌曼差學派之間的論爭之內容 28 第一節 關於彌曼差學派主要觀點的論爭 28 一、 pūrva-pakṣa (前主張:彌曼差學派的觀點) 28 二、 uttara-pakṣa (後主張:清辨的觀點) 34 第二節 關於吠陀權威的論爭 37 一、吠陀至上的問題 37 二、吠陀的祭祀主義的問題 41 三、吠陀永恆性的問題 51 第三節 關於一切智者的論爭 53 一、一切智者的存在之辯駁 53 二、人類可以成為一切智者嗎? 55 第五章 相關問題之評析 58 第一節 清辨和數論派是否有聯合關係? 58 第二節 佛法的權威問題之省思 59 第六章 結論 61 參考文獻 63 |
ヒット数 | 5 |
作成日 | 2023.11.23 |
更新日期 | 2023.11.2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