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繼程法師現代禪偈之研究=A Study of Master Chi Chern’s Modern Chan Verses |
|
|
|
著者 |
邱玉琴 (著)=Yow, Yoke-khim (au.)
|
出版年月日 | 2022 |
ページ | 272 |
出版者 |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
出版サイト |
https://bs.dila.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法鼓文理學院 |
学部・学科名 | 佛教學系 |
指導教官 | 曾堯民=Zeng, Yao-min |
卒業年 | 110 |
キーワード | 繼程法師=Master Chi Chern; 禪偈=Chan verses; 聖嚴法師=Master Sheng Yen; 默照=silent illumination; 話頭=huatou |
抄録 | 本論文以繼程法師所撰寫的十七本現代禪偈著作(2003-2019)為主,探討法師如何利用禪偈說明禪法與進行弘法。法師身為禪師以各種方法弘禪,而禪偈是其中之一,也佔據法師的眾佛學作品中很大的數量。筆者將一共4555首的禪偈,依內容中所傳達的主要訊息,進行歸類與分析,將相同主題的禪偈再歸為九大類別, 這能夠有助於清楚了解法師撰寫禪偈的性質與用意,及如何運用禪偈傳達佛法與禪法的意涵。 從中可以知道法師創作禪偈的慣用體裁,如齊言與雜言的形式,與所展現的風格,如透過譬喻、提問、自問自答與仿古詩等等的方式。法師的現代禪偈,利用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的白話及簡潔方式而創作。法師透過現代禪偈,表達自己修學禪法的體驗,讓讀者能夠在讀的過程中與自己的生命做連結。法師運用善巧方便,並發揮文字弘法的功能,將自己的禪修經驗轉換成文字的敘述,使人能夠更具體明白禪法進而學習禪法,充份展現了佛教慈悲與智慧的精神。 法師從聖嚴法師處得到了臨濟與曹洞兩宗法脈的傳承,在多個國家教導禪法,在禪偈中提到主要教導的禪修法門有止觀、默照、話頭、念佛禪法。法師藉由創作禪偈,說明多年的弘禪與教學經驗,展現其禪法思想特色,並常常強調重要的佛法觀念,提醒禪眾正確的修行心態,積極在各地教導禪修,讓禪法流傳更廣更遠。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 研究動機 3 二、 問題意識 5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一、 禪偈 6 二、 繼程法師 9 第三節 研究文獻、方法與進路 11 一、 研究文獻 11 二、 研究方法 13 三、 研究進路 14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5 第二章 出家弘法與學思歷程 17 第一節 成長之社會文化背景 18 一、 生長背景 18 二、 大馬教育 19 三、 多元種族、宗教與文化 21 第二節 學佛出家與弘法歷程 22 一、 學佛出家與赴台進修 22 (一) 學佛 22 (二) 出家 23 (三) 赴台進修 23 二、 創辦課程與閉關靜修 24 (一) 創辦課程 24 (二) 閉關靜修 26 三、 國外弘法 28 四、 出版著作 29 五、 佛教與藝術結合 30 (一) 茶禪 31 (二) 書法與書畫 31 (三) 佛曲歌詞創作 33 第三節 師承關係──竺摩法師 36 一、 剃度出家 36 二、 遊方參學 36 三、 創作影響 38 四、 承接職務 39 第四節 師承關係──聖嚴法師 40 一、 禪七因緣 41 二、 體驗印可 42 三、 法脈傳承 45 四、 弘揚禪法 47 (一) 請示教禪 47 (二) 教導靜坐 48 (三) 主持密集課程 49 第五節 學禪、教禪與弘禪 50 一、 學禪 50 二、 教禪 51 三、 弘禪 52 第六節 小結 54 第三章 現代禪偈之歸納與分析 56 第一節 禪偈──禪與文字的融匯 56 一、 禪偈的由來與種類 56 (一) 何謂禪偈 57 (二) 禪偈的種類 59 二、 禪偈傳達禪法 62 三、 繼程法師對於以文字弘禪的觀點 64 (一) 禪偈中提到的「文字」 65 (二) 「文字」對弘法與修行的重要性 67 (三) 以文字創作 70 第二節 創作動機與禪偈的功能 72 一、 創作禪偈的動機 72 二、 創作禪偈的時空、背景與環境 74 三、 禪偈的功能 76 第三節 禪偈的分類 77 一、 禪偈的分類方式 77 二、 禪偈分類之數據與圖表 77 第四節 禪偈的體裁與風格分析 86 一、 禪偈的體裁──齊言 86 (一) 四言 86 (二) 五言 87 (三) 七言 89 (四) 其他 90 二、 禪偈風格之分析 91 (一) 慣用語 92 1. 不是…,是…,只是…,而… 92 2. 有…就…,沒有…就…,如果…那就是… 94 (二) 譬喻 95 1. 大自然景象 96 (1) 水 96 (2) 聽流水聲 99 (3) 月 101 (4) 種子、花、樹 106 2. 有情物──動物 110 3. 無情物 112 (1) 鏡 112 (2) 筆、墨 117 (3) 其它 117 4. 虛幻、真假 119 (1) 戲 119 (2) 夢、幻 121 5. 休閒 123 (1) 茶 123 (2) 搭乘飛機 127 (三) 用詞:重複、循環、中英結合 128 1. 重複、環循 128 (1) 四言 128 (2) 五言 129 (3) 六言 130 (4) 七言 131 (5) 雜言 132 2. 中英結合 133 (四) 人物、意境 133 1. 人物 133 2. 意境 136 (五) 提問、自問自答 136 1. 提問 137 2. 自問自答 137 (六) 解釋佛理、相對概念 140 1. 解釋佛理 140 2. 相對概念 142 (七) 仿古詩而改編 144 第五節 小結 148 第四章 禪偈中的禪修法門、觀念與禪法思想 150 第一節 禪法的傳承 151 一、 禪宗傳承系譜 151 二、 禪法師承 152 第二節 主要的禪修法門 155 一、 禪修概述 157 (一) 禪修心態 159 (二) 禪修方法 163 (三) 禪修功能 166 二、 默照禪 168 (一) 觀念及方法 169 (二) 無法之法 173 三、 話頭禪 175 (一) 觀念及方法 176 (二) 見本來面目 180 四、 止觀 182 (一) 止觀的修學 183 (二) 止觀與其他禪法 186 五、 念佛禪 190 第三節 重要的佛法與禪修觀念 193 一、 因緣、無常與無我 194 二、 心 198 三、 智慧與慈悲 202 四、 空──無自性 208 五、 中道與平常心 211 六、 開悟 216 第四節 禪法思想、教學及弘禪 221 一、 禪法思想與風格 221 (一) 身心調和與自我觀照 222 (二) 禪修在日常生活 227 (三) 禪修的基礎與次第 230 (四) 信心、感恩心與生死心 236 (五) 禪法契理契機 241 二、 禪法教學 243 (一) 老師與學生 244 (二) 善巧與方便 248 三、 弘揚禪法 250 第五節 小結 255 第五章 結論 259 參考文獻 266 一、 原典文獻 266 二、 專書 267 三、 期刊論文 270 四、 學位論文 271 五、 雜誌、報章 271 六、 網路資源 271 |
ヒット数 | 8 |
作成日 | 2023.11.23 |
更新日期 | 2023.11.2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