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人間佛國裡的佛光小姐:青春女性的宗教工作經驗及自我追求=Miss Fo Guang in the “Pure Land on Earth” : Working Experiences, Religiosities, and the Senses of Being Oneself of Young Females Workers in Fo Guang Shan |
|
|
|
著者 |
施以慈 (著)=Shih, Yi-tzu (au.)
|
出版年月日 | 2017 |
ページ | 149 |
出版者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出版サイト |
https://anth.site.nthu.edu.tw/app/index.php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國立清華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人類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李威宜=Lee, Wei-i |
卒業年 | 105 |
キーワード | 佛光山=Fo Guang Shan;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工作=work; 宗教性=work、religiosity; 性別=gender; 自我=self |
抄録 | 面對新自由主義時代之宗教市場,佛光山組織經營轉型下,在寺院空間外建設出充滿科技感官體驗的佛陀紀念館,以文化產業之姿迎向當代社會。為了經營順利,佛光山雇用年輕未婚女性擔任佛光小姐,負責接待導覽,試圖打造「人間佛國」之佛教主題園區。「佛國」的觀光娛樂性質,隱含制度性宗教在新自由主義下營運的矛盾,而佛光小姐一職正處在此銜接裂隙中。事實上,佛光小姐的身份交疊信徒與勞工,工作不再僅為經濟收益,已成為自我實踐之領域,因而個人化心理化的工作經驗,涉及了自我追求以及面對我是誰的課題。論文自佛光小姐日常生活著手,從外在客觀社會環境條件展開,進而至個人內在主觀經驗探討。本研究發現,即使在既有的性別、經濟條件,或宗教工作的限制性之下,當個人逐漸面對了解自己後,就能夠創造工作的不同意義以及個人未來的可能性。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1 導言1 第一節 田野地背景介紹2 一、佛光山發展與台灣社會背景3 二、佛光山的人間佛教4 三、宗教市場化下的佛光山企業經營5 第二節 問題意識及內容簡介8 第三節 論述架構及章節安排8 第二章 打造佛國11 前言11 第一節 地理位置及交通11 第二節 禮敬大廳:先解決人間的需求13 第三節 成佛大道與八塔:一路成佛15 第四節 菩提廣場景觀:修行成道階序17 第五節 外圍建築:佛陀時代地景再現、故事空間與慈悲餐廳營運20 一、靈山、祇園與恆河20 二、故事空間21 三、以餐廳經營慈悲精神23 第六節 本館:從科技啟動感官的趣味佛國23 一、展示殿堂25 二、趣味娛樂科技展廳26 三、流通處:把佛國精神買回家28 第七節 金身大佛像:朝聖精神指標28 小結29 第三章 成為佛光小姐32 前言32 第一節 佛光小姐培訓班32 一、佛光小姐從哪來32 二、徵才與挑選33 三、佛光小姐培訓班34 四、備受討論的小姐37 第二節 成為佛光小姐之後38 一、單位分配38 二、佛光小姐工作日常40 三、宿舍生活40 四、「下班」時光43 小結44 第四章 家庭背景與工作中的人際關係46 前言46 第一節 家庭背景46 第二節 佛光小姐之間48 一、佛光小姐共同體48 二、單位分工50 第三節 小姐與職員、師父、佛光山52 一、職員52 二、師父53 三、佛光山57 小結60 第五章 佛國裡的工作經驗63 前言63 第一節 殿堂儀式體驗63 第二節 商品67 第三節 超自然展物69 第四節 瞬息生滅的佛國75 小結96 第六章 青春女性宗教工作者99 前言99 第一節 佛光小姐職位中的生涯想像99 第二節 小姐身份的轉換104 第三節 舊困境新旅程?108 小結126 第七章 結論129 前言129 第一節 工作意義在時代與文化脈絡中之轉變與差異130 第二節 女性身份與經濟討論中的「我是誰」與自我追求133 第三節 宗教工作與活動中之「我是誰」與自我追求134 第四節 工作與自我追求137 本研究未盡之處140 後記:研究者身份的自省144 參考書目146 |
ヒット数 | 42 |
作成日 | 2023.11.28 |
更新日期 | 2023.11.2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