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中晚唐國家政策下的宦官與佛教一以功德使與會昌滅佛為中心=The Eunuchs and Buddhism under the Policy of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Focus on the Merit Officer and Huichang Suppression on Buddhism |
|
|
|
著者 |
洪正浩 (著)=Hong, Zheng-hao (au.)
|
出版年月日 | 2022 |
ページ | 129 |
出版者 |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 |
出版サイト |
https://history.ntpu.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部・学科名 | 歷史學系 |
指導教官 | 陳俊強=Chan, Chun-keung |
卒業年 | 110 |
キーワード | 唐代=Tang dynasty; 佛教==Buddhism; 功德使=Merit Officer=; 宦官=eunuch; 會昌滅佛=Huichang Suppression on Buddhism |
抄録 | 宦官權勢被認為是中晚唐政治上的重要問題。在宗教方面,宦官不但出任管理佛道等宗教事務的功德使,當中也有許多佛教信徒。然而宦官既崇信佛教,對佛教的護持應不遺餘力,卻仍發生打擊佛教的行動──「會昌滅佛」(842-846),令人好奇宦官在滅佛中的角色究竟為何?本文試圖透過法律與中央衙司層面討論唐代對佛教的管理,並且在信奉佛教又擔任功德使的背景下,重新審視會昌滅佛時宦官之立場。 在唐代尊崇道教的方針及寺院經濟的影響下,除了對佛教採取壓抑的政策,也從法律著手加強對宗教的控制。唐律中存在對道士、僧尼的特別規範,像是「稱道士女官」(總57)與「盜毀天尊佛像」(總276)皆顯示道士、僧尼及其戒律始終被擺在王朝的律令秩序之下。 唐初對於佛教管理也展現其抑佛的傾向,將崇玄署歸於鴻臚寺之下,隱含佛教為外來之意。武則天則拉高佛教地位,將僧尼隸屬祠部,不再強調佛教的外來性。玄宗時期,使職被予以重用,其中佛教事務也另設功德使來管理。貞元四年(788),德宗復設功德使,並由宦官充任,從墓誌材料來看,許多宦官與其家屬都信奉佛教。故在信佛以及受皇帝信任的背景下,宦官長期壟斷功德使一職。 透過《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可藉圓仁視角分析會昌滅佛的經過,其中顯示除了以往佛教對經濟影響的因素外,武宗個人意志也主導滅佛行動展開。在會昌滅佛的參與者中往往談及宰相李德裕,但在民間史料中又見李德裕不反佛的紀錄,可見李德裕非純粹基於信仰原因而參與滅佛。中晚唐宦官本因透過功德使有管理僧尼的權力,但是仇士良與楊欽義都無法阻止武宗滅佛,顯示宦官的權力始終來自於皇帝,宦官實際上只能將皇帝的旨意付諸實行。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材料 17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國家治理與佛教發展 21 第一節 國家的尊道與抑佛政策 21 第二節 寺院經濟的影響 27 第三節 法律層面下的佛教與道教 34 第四節 小結 41 第三章 功德使的設置以及宦官的佛教事業 43 第一節 唐代中央宗教管理機構 43 第二節 玄、肅、代宗時期的功德使 52 第三節 德宗後的宦官功德使 65 第四節 小結 80 第四章 會昌滅佛與宦官 83 第一節 唐武宗的滅佛計畫 83 第二節 宰相李德裕與佛教 93 第三節 宦官在滅佛中的角色 100 第四節 小結 109 第五章 總結 111 附表 唐代功德使表 115 參考書目 121 |
ヒット数 | 10 |
作成日 | 2023.11.28 |
更新日期 | 2023.11.2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