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諦閑法師《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之詮釋研究=A Study of Explanation in “Nianfo Sanmei Baowanglum Yi Shu” of Master Dixian |
|
|
|
著者 |
江律怡 (著)=釋堅慈 (au.)
|
出版年月日 | 2016 |
ページ | 178 |
出版者 |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dila.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法鼓文理學院 |
学部・学科名 | 佛教學系 |
指導教官 | 釋果鏡 |
卒業年 | 104 |
キーワード | 飛錫=Feixi; 《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Nianfo Sanmei Baowanglum; 諦閑=Dixian; 《念佛三昧寶王論》=Nianfo Sanmei Baowanglum Yi Shu; 台淨融合=The Merge of Tiantai and Jodo |
抄録 | 唐代是佛教各宗派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其中淨土法門更是藉由二祖善導大師(613~681)的弘揚而正式立宗。《念佛三昧寶王論》(書成於天寶元年-742)的作者飛錫法師 (生卒年不詳),大約是中唐時期的高僧,他的思想背景富多樣性,其晚年時則選擇了以淨土為依歸,並撰寫了《寶王論》。他倡導中道不二、無住念佛的思想,並指出念佛三昧是無上深妙禪法,諸三昧中之寶王。《寶王論》中最為特殊之處是主張要通念三世佛,首先以《妙法蓮華經》中常不輕菩薩行為依據,闡明修行必須先禮敬一切眾生,並將其視為未來佛,接著再繫念現在佛─阿彌陀佛,最後則緣念過去諸佛,歸結為通念三世佛,並強調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念佛三昧之異名,萬善皆同歸念佛三昧。 《寶王論》被蕅益大師選定為《淨土十要》中之第五要,且蓮池大師也極為推崇。目前只有諦閑法師為其作註解─《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義疏》是目前欲了解飛錫法師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義疏》中詳盡地以天台教觀的角度來詮釋《寶王論》的思想要義,並闡述此論以「苦樂雙忘」為其力用。因念眾生皆佛,故生佛不二,無淨穢與愛憎之取捨,苦樂俱泯,此乃為諦閑法師獨到之見解。 諦閑法師是近代中興天台的高僧,為天台宗第四十三代傳人,他畢生奉持著教演天台,行歸淨土的祖訓,倡導台淨融合的主張。本論文將闡述《義疏》從何角度來詮釋《寶王論》通念三世佛之奧義,以及《義疏》中台淨融合的思想特色。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近代研究成果述要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說明 18 第二章 諦閑法師之生平事蹟與思想著作 20 第一節 時代背景 20 第二節 生平略傳與思想著作 21 一、生平略傳 21 二、思想著作 26 第三節 法脈傳承與中興天台之僧伽教育事業 36 一、法脈傳承 36 二、中興事業 39 第三章 諦閑法師《義疏》之結構與詮釋要點 42 第一節 《義疏》結構 42 第二節 《義疏》詮釋要點 49 第四章 諦閑法師對飛錫念未來佛思想之詮釋義涵 57 第一節 法華三昧不輕之行 57 第二節 飛錫念未來佛之思想 68 第三節 諦閑法師「生佛不二」之詮釋義涵 84 第四節 小結 100 第五章 諦閑法師對飛錫念現在佛思想之詮釋義涵 102 第一節 飛錫《寶王論》中念佛三昧之時代背景─唐代般舟三昧之流行 102 第二節 飛錫念現在佛之思想 110 第三節 諦閑法師「心境不二」之詮釋義涵 129 第四節 小結 135 第六章 諦閑法師對飛錫念三世佛思想之詮釋義涵 137 第一節 法華與念佛三昧之融通 137 第二節 飛錫念三世佛之思想 141 第三節 諦閑法師「寂照不二」之詮釋義涵 150 第四節 小結 156 第七章 結論 158 參考文獻 160 附錄:《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科文 166 |
ヒット数 | 46 |
作成日 | 2024.08.21 |
更新日期 | 2024.08.2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