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歷程之研究(上)=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FoGuang Shan Buddhist Music(I) |
|
|
|
著者 |
釋妙樂 (著)=Shih, Miao-le (au.)
|
掲載誌 |
普門學報=Universal Gate Buddhist Journal
|
巻号 | n.35 |
出版年月日 | 2006.09.01 |
ページ | 15 - 56 |
出版者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 Education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fgs.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佛教音樂; 佛光山; 梵唄; 創作佛曲 |
抄録 | 在台灣要談佛教的弘化發展與文化建構,少不了與「音樂」的關聯。本文乃以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歷程為例,來探討其佛教音樂實踐內涵與帶來弘化之機制。佛教以音聲作為眾生了解自我、建構自我的基本元素之一,乃佛教服膺於其宗教文化與教義而產生之特有的音樂思想體現,看似矛盾與對立的佛教音樂思想,其實側重於對其宗教精神內涵、落實宗教目的之掌握,因此,音樂操作能否傳遞其宗教教義、符合其宗教政治正道的啟發是佛教首重。而佛教的音樂組成建構於其教體論、善聲離欲與音聲緣起的觀點,完成其為教體的宗教使命。星雲大師致力將人間佛教透過音樂傳播,實現大眾性、普及性、喜樂性的生活佛教功能,而建構起「弘法利生」、「經驗平台的建構」與「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多元運用」等屬於佛光山「佛教音樂」的實踐精神。他承自佛教易理而衍生為多方位的現今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的內容,即:運用傳統佛教音樂的聲文俱得之特質與可參與的展演型式,透過梵唄儀文的內涵、梵唄的文體與音樂形式、梵唄的音響組成,引導眾等親身參與於唱誦儀軌進行之時,同時自我觀照並邁向三業清淨之境為其一;但也因為體察到眾生根器差別的需求面,因而設施一宗教能夠多管連結社群功能的新形式佛教音樂,其結合佛教理性與感性認知,將佛教教理所要闡述的人生真理與修行方向透過創作佛曲之形式,以現代化、大眾化的設計手法,使用人人可懂得音樂傳道,是其二;另,千年來梵唄的場合性的局限,是造成其無法普及的原因之一,因此星雲大師成立「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帶入新的成員與觀眾共同參與其建構,使傳統梵唄音樂實踐掙開場合性的侷限後,讓它的教化功能更具體普及是其三。以此,從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歷程觀之,筆者發現:佛光山為了讓佛教易於為當代人們所接受,故在以「佛教音樂」為橋樑的同時,亦積極而主動地建立起一邁入世間、面向群眾的傳道態度;其次,他建構一套適應於眾生根器之豐富的宗教音樂系統,提供了適合於不同社會階層的多樣音樂形式,作為入道方便與究極實踐,據此,他緊密地聯繫寺院(僧人)與社會的關係,因而為佛教開創一個全新之文化再現領域與帶來佛教文化的建設,乃佛光山「佛教音樂」的實踐為台灣佛教文化及弘化所帶來的創新意義與價值。 |
ISSN | 1609476X (P) |
ヒット数 | 1679 |
作成日 | 2006.11.30 |
更新日期 | 2017.12.06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